其他
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 公选遴选 > 考试题库 >

2020河南公选遴选考试-格正教育

2010年公选考试社会现象时政热点专题

来源:0作者:"" 发布时间:2010-10-24

第二部分

2010年公选考试

社会现象、时政热点专题

一、国税公务员胜任特征

1.共性特征: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2.个性特征:

第一、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知法守法,坚持依法执政。应考人员应有求真务实的服务精神、坚定执著的奉献精神、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精神与爱国热忱。

第二、良好的素质修养。应考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自我情绪情控制能力,丰富而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第三、较强的执行能力。

第四、思维具有创新性、发散性和多维性。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纲把握时政热点破解社会现象

(一)基础理论

1.社会现象基本分类

2.社会现象(公共政策)的三种类型

(1)正面积极类

社会热点

公共政策社会现象

三种类型四个纬度

【例】全裸乡政府。

(2)辩证类

【例】城管执法的困境。

(3)消极类

【例题】干部上班偷菜。

3.社会现象(公共政策)的四个维度

(1)经济现象

(2)政治现象

(3)文化现象

(4)社会现象民生现象

(二)基本知识点

1.经济现象

(1)常用语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胡锦涛

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强国富民;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伟业。胡锦涛

我总说这句话: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的,太阳也总要出来的。我相信,度过这个难关,我们一定会生活的更好。温家宝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温家宝

一个很大的成绩,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字;一个很小的错误,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数字。温家宝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民以食为天,农,天下之大本也;农业是衣食之源,粮食是生存之本;食为正先,民为邦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社会主义新农村表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思想文化领域

○1概念:循环经济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的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和废弃物产生的

全过程中把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经济的生

态化和绿色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对环境经济的重大变革。

○2传统经济:

流程:资源产品废弃物

特征: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

○3循环经济:

流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特征:三低一高(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

(4)自主创新

○1常用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创造新型国家。

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温家宝总理: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知识,鼓励创新,保护生产力。

世界的竟争,归根到底就是知识产品的竞争,就是品牌、质量、技术的竞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3相关现象: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例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2.政治现象

(1)常用语: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管理就是服务;领导就是服务。

求真务实,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民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机关作风,打造服务型政府。

努力构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廉洁、高效、公正、透明的政府政府官理走向

科学、民主、法治。

(2)打造服务型政府

○1常用语: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要做勤奋学习的模范,要做努力工作的模范,要做清正廉洁的模范。温家宝

群众心里有杆秤。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的分量,我们在群众心中就有多种高的分量。温家宝

党的十六的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

○2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A、民主责任;B、法治信用;C、有限开放;D、协调精干;E、公正透明;F、高效廉洁。

○3打造服务型政府要做到四个方面:

一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二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四是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4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二是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

三是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四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5打造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6建立服务型政府模式的有效路径:

A.在行政程序上,公开透明,建设阳光政府;B.在行政功能上,建设服务型政府;C.在行政机制上,建设创新型政府;D.在行政技术手段上,建设电子型政府;E.在行政规则上、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7相关现象:

现象一、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

2008年初冰雪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这两场抗灾斗争,是对我国初步建立的应急预案体系的一次实战考验,也是对近年来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次全面检验。

现象二、政府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各地通过行政审批大厅、服务、网上审批等新的载体,提高服务效率。

现象三、服务政府从管理为先到服务为先

政府定位:从管理型向服务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官本型向民本型逐步转变。

现象四:从瓮安、石首事件中,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3)打造法治政府

○1常用语:

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马克思

法是人和其他创造物在自己的行动中为了保持普遍和平而遵循的规则英 温斯坦莱

法者,国家所以布信于天下也宋 司马光

严格执行法律是政府的生命英 温斯坦莱

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

令则行,禁而止管子

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李长春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相关现象:

现象一: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

现象二:司法腐败

现象三:许霆案王帅案

现象四:执法不是执罚(上海钓鱼执法)

现象五:行政执法面面观

(4)打造阳光政府

常用语: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阳光政府简单说就是透明的政府,温暖的政府,其本质是执政为民的政府。透明,决定了政府必须在阳光下行政,实行政务公开,是人民充分享受知情权和监督权;温暖决定了政府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力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的本质。

建设阳光政府的主要措施:一是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是公众知情;二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规范政府行为;三是坚持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打造诚信政府、责任政府

○1常用语:

政府诚信是天下第一诚信。

人无信不立、企无信必颓、国无信不兴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诚以相待。李嘉诚

我们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毛泽东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夔

责任重于泰山。毛泽东

以天下为己任,知无不为。司马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诚信政府:

政府公信力:

a.概述: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的工作的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制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应这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b.重要性:第一、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第二、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标准:一是政府的诚信度;二是政府的服务程度;三是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四是政府民主化的程度。

c.措施:第一、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第二、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第三、各级政府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第四、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第五、加强政风建设。

○3责任政府

A.建设责任政府的措施:A、职责设定;B、目标管理;C、行政监督;D、绩效评估;E、问责制度。

B.建设责任政府的要素:职责、目标、监督、评估、问责五个要素。

C.意义:是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完善领导干部行为规范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兢兢业业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依照《暂行规定》严肃问责,充分发挥问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D.原则: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有序的原则。

E.相关现象:

现象一、问责风暴大批政府官员被问责

现象二、引咎辞职制度塑造责任型政府

现象三、河北三鹿奶粉事件(三聚氰氨)

现象四、政府诚信问题

现象五、政府公信力下降问题

(6)打造民主政府

○1常用语: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孟子

执政之要,在于得人。《汉书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于野。王允《论衡》,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胡锦涛

关注民生,了解民意,集中民智,顺应民心。

○2目标: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产品能力显著增强。

○3措施:

一是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持公民与政府的理性与良性互动,是中国推进政府民主决策的独特路径。

二是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4相关现象

现象一、十七大报告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农村村委会、城镇居委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现象二、听证征询从蹒跚起步到扬帆远航。

现象三、吸纳民意从渠道不畅到民意为上。

现象四、科学决策从三拍工程到集中民智。

现象五、政务公开从信息闭塞到以公开为原则。

现象六、约束规范从与民争利到为民谋利。

(7)打造学习型政府

○1常用语:

认真看书、认真读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

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把学习搞好,认真建立学习制度邓小平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学习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党同志都要学习、学习、再学习。胡锦涛

重视学习、勤于学习,这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是这样,邓小平同志是这样,江泽民同志也是这样。胡锦涛

要注重学习世界经济知识和分析世界经济形势,不断提高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领导干部学习历史知识,必须把深入理解国情、切实解决中国的问题作为立足点。胡锦涛

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温家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2意义:建设学习型政党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自身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旨在把我们党建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持续创造的政治组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建设学习型政党对于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措施:一要建立学习制度,努力营造学习环境;二要注重创新实践,切实增强学习效果;三要加强教育培训,发挥党校等机构职能;四要明确学习重点,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

○4目标:学习型政府就是在政府内部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机制,形成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局面,从而提高整个政府的群体能力。

○5特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教育培训处于中心地位;学习型政府全体成员,上至最高决策层,下至普通公务员均有受教育、学习培训的权利和义务;人人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形成学习进步的浓厚氛围,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超前学习。

(8)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1常用语: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五万群众送别时任长治市市委书记吕日周时,打出的横幅如是说。

利在一己勿谋,利在天下则谋;利在一时勿谋,利在万世则谋。《钱氏家训》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胡锦涛

深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恪守为民之责。张高丽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胡锦涛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2胡锦涛同志关于政绩观的论述:

A.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包括正确看待政绩,科学衡量政绩,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一定岗位上,我们要尽心尽力干出成绩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B.真正的政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为人民辛勤工作的实绩。应该经得起群众、历史的检验,而不是做给上级看的,更不能出于自己的私利。

C.干干净净为党和人民办事

D.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3当前政府官员创政绩存在的问题:

重硬轻软、重短轻长、重显轻潜、重易轻难、重局部轻全局。

○4四种错误的政绩观:

一是片面的政绩观:政绩不政绩,主要看经济;经济要上,其他都让。

二是单纯数字的政绩观:政绩不政绩,主要看统计。

三是短期行为的政绩观:政绩不政绩,只要看任期。

四是形象工程的政绩观:政绩不政绩,形象摆第一。

○5如何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

(A)制度保障观;(B)群众观;(C)全面观;(D)实践观;(E)科学评估观。

○6相关现象:

现象一、你对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看法。

现象二、你对现在某些地方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看法怎样?

(9)切实改进党的作风

○1常用语:

要干干净净为老百姓做事胡锦涛

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十七大报告》

求真务实,锐意进取。

官廉则政举、官贪则政危。清末名士:刘孟扬

牢记党的宗旨,增强公仆意识。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江泽民

增强忧患意识和节俭意识,做到廉洁勤政,艰苦奋斗,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江泽民

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踏踏实实的艰苦奋斗。《瞭望周刊》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十七大报告》

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十七大报告》

○2公务员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作风不振奋;二是学风不端正;三是工作作风不务实;四是领导作风不民主、不开拓。

○3改进作风的相关措施对策:

一是抓住首要环节,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机关干部素质。

二是抓住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三是抓住重点环节,着力解决机关作风反映出的突出问题(1.提升服务效率;2.降低行政成本;3.开展专项整治。)

四是注重配套措施,进一步营造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良好氛围(1.发挥舆论宣传作用,营造良好氛围;2.深化机关文化建设;3.培育健康生活情趣。)

五是立足根本环节,探索建立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1.健全惩罚、激励机制;2.强化监督机制;3.建立健全作风建设,考核评估机制。)

○4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的措施:

一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事关党和政府生死存亡和人心向背的重大政治任务的大事来抓。

二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自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三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四要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的机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五要健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完善巡视制度。

六要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七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强烈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5相关现象:

现象一:南京周久耕天价烟

现象二:政府搭台,明星唱戏,领导露脸,百姓买单。

现象三:干部炒股现象、公务人员上班偷菜现象。

现象四:图章旅游现象。

现象五:理想理想有‘利 ;就想,前途前途,有‘钱 ;就图现象。

现象六:鱼水关系与水火关系。

现象七:所谓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新三大作风剖析。

现象八:剖析政府官员自杀现象。

3.文化现象

(1)常用语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七大报告》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大报告》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张高丽会见出席图博会开幕式的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时说。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十七大报告》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意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体系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途径。

○2基本内容:二想二神一观

A.铸造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

B.突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

C.把握精髓: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精髓。

D.打牢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3)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高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4)相关现象(略)

(5)文化创新

○1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是必然要求

A.积极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坚持正确导向。

余杭区纪委监察局邀请市民代表,对各镇乡、街道、区级机关各部门进行了明察暗访。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发现了若干上班时间炒股玩游戏等违规现象。余杭区纪委负责人表示:第一批查处到的违规责任人已经启动了承诺兑现程序。其中一名副处级干部因上班时间偷菜玩游戏,已经兑现承诺辞去党内外职务,并对该镇党委启动党风廉政建设问责;另外有16名普通公务员则被核定当年考核不合格,一名临时聘用人员被辞退;此外,对其他违规违纪的非承诺对象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责令整改。

13.常州一毛钱处方

2010年6月,江苏常州市一位姓张的市民在市内一家医院给孩子看病时,仅花了一毛钱,孩子的病就痊愈了,这个一毛钱处方被病人家属誉为世界上最便宜的处方。张先生说,徐医生在病历上写了三种药,知道家里已有两种后,徐医生便在处方单上只开了痢特灵一种药。当他拿着药方去窗口付款时,收款小姐在里面说了一句一毛钱。他先是愣了一下,付了一毛钱,到领药窗口去领了一小包药,里面是5粒黄色小药片。回来后,徐医生嘱咐他们,痢特灵半粒一顿,一日三顿,5片药可吃三天了。孩子服药以后,第二天就痊愈了。

gezheng_title公选基础知识要点记忆——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

第六篇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

中国古代史

1.战国七雄与变法图强

春秋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因北伐戎狄,南御荆楚,成为公认的霸主。齐桓公去世后,宋国的宋襄公欲继其霸业,被楚国打败而身亡。晋国的晋文公、楚国的楚庄王又相继称霸中原,后来晋、楚长期争霸。秦国的秦穆公想争霸中原被晋国打败,遂专力经营西方,成为西霸。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通过一系列兼并,最后剩下的主要是齐、燕、秦、韩、赵、魏、楚等七个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其中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日渐昌盛,最后灭掉了六国。

2.青铜器

商朝青铜器冶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水平,代表铸造工艺水平的如司母戊鼎。中国的铸铁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到公元前6世纪末。欧洲在1314世纪才使用铸铁,晚于中国18个世纪以上。

3.诸子百家

(1)孔子,名丘,儒家创始人,春秋鲁国人,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兴办私学,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名柯,主张民贵、君轻。荀子,名况,认为自然界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定胜天。

(2)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楚国人,是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其观点有辩证观点,如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鄙视富贵利禄,认为有用不如无用。

(3)墨子,名翟,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改,反厚葬殉葬。

(4)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国家。

(5)孙武,春秋齐国人,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孙殡,为孙武后代,著有《孙殡兵法》。

4.诗经

《诗经》,又称诗三百,相传为孔子编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5.楚辞

《楚辞》是以楚国民歌为基础,经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句子和篇幅均较长,适于反映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打破了《诗经》四言之限。楚辞的主要作家是屈原,其作品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

6.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秦王赢政时,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在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推行郡县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

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进步作用,但他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很残酷。秦二世统治时期更加残暴,农民起义反抗,秦王朝的统治只维持了19年。

7.中央集权制度

秦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1)皇帝制度,规定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嬴政称始皇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一切政事最后由皇帝裁决。

(2)官僚制度,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分理众务,由皇帝任免,执行皇帝命令。

(3)郡县制度,全国分为36郡,郡下有县,郡县为地方行政单位,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8.丞相制度的演变

从秦汉至明清,丞相制度的变化有以下几次:

汉武帝设置中朝(内朝),以侍中、常侍、给侍中等名义由其亲信官员组成。中朝官吏的特点是职禄低,权力大。

唐朝时,丞相由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等共同组成。中书省负责奏报各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起草皇帝制诏。门下省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有不妥者驳还。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下设六部。除三省长官外,其他参加政事堂会议(决策机构)为丞相者,需加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

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与左、右丞相。六部直接秉承皇帝意旨办事。又设武英殿、文渊阁等殿阁大学士备顾问,后称内阁。成祖时,阁臣开始参与机务。其后,阁臣权位渐重,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渐渐掌握了如同丞相的权力。首席大学士,称首辅,权力极重;清代相沿。

9.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1)春秋时期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杂居,互相影响,形成民族的大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3)唐朝的建立实现了第二次大统一,最西边的北庭都护府辖地直达今咸海,最北的室韦都督府辖地到达今外兴安岭以北。

(4)契丹、党项、女真等各少数民族自身发展中,各自产生杰出政治家,完成本民族统一,形成强大政权,彼此之间、与汉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

(5)元亡后,蒙古族分裂。明与瓦剌交战。瓦剌衰落后,鞋靶与明和好,双方加强经贸往来。

(6)明后期,女真后金崛起。明亡后,清军入关,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居统治地位的大统一朝代。

(7)清统一后,对准噶尔贵族、回部贵族的分裂、叛乱势力进行了平定;对土尔息特部回归示以欢迎;对西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最终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历史贡献。

(8)清设掌管少数民族事务机构,加强了各族间联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10.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汉朝盛世的标志。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以无为思想为指导,实行轻徭、薄赋、省刑的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又鼓励民众开矿、冶铁、煮盐、铸钱,大力发展手工业。取消关卡、桥梁检验通行证制度,促进商业发展。在此基础上,西汉中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使汉王朝成为世界东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铁器、盐、丝织品、漆器等产品和牛耕、打井技术的出口地。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家通过商品交换与朝贡贸易得到大量实惠,西域50余国和匈奴臣属汉朝,日本也来朝贡。

11.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朝盛世的象征。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亲历过隋末农民战争,领悟了人民能载舟覆舟的道理,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唐朝有辽阔的疆域,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有高度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制度、服饰、汉字、佛教、著作传向邻国,也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

12.康乾盛世

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从中国自身历史发展来看,可以认为是又一个盛世。首先,采取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实行更名田制度承认农民的耕地所有权、摊丁入亩提高佃户和雇工的身份地位等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人口大幅度增加,也有利于农民和雇工的人身自由。其次,

抗击了沙俄的南侵,平定了国内的割据势力,巩固了满蒙汉统治阶级的联盟,又一次建立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13.土地制度的变迁

西汉前期为强干弱枝,曾多次迁徙东方各诸侯国的强族豪杰和高资富人到关中地区;对退役士兵和受抚游民给予土地,以恢复和发展农民经济。

西汉中期以后,除徙民驻边外,还多次把中原地区的公田假与贫民耕种,进而采取限田的措施,以阻止土地兼并。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由于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先后采取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试图既使国家能够控制足够数量的个体农民、劳动力和兵员,又保证地主阶级占有大量的私有土地。

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遭受破坏,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但国家仍然掌握着宏观调控土地占有结构的权力。

14.重农抑商观念的演变与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主导的社会,男耕女织的个体农民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个体农民经济既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又是国家赋税、徭役和兵役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国家在主体上采取重视农民和农业、轻视商人和商业的重农抑商政策,但是也出于社会生活和财政上的需要,采取一些促进商业的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就有明显表现,汉朝以后趋于强化。战国时,李惶重农抑商,一度使魏国成为强国。对于商人,从汉高祖开始就采取各种压制政策,禁止商人穿着丝绸衣物、乘车骑马,本人及其子孙不得做官,此后历朝亦有类似规定。

自汉朝以后,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时强时弱,但总的趋势是逐渐弱化的。民营工商业持续发展,唐朝比汉朝发展;宋朝又比唐朝发展,丝织、瓷器、造纸、印刷、造船都较发达;对外贸易繁荣,还出现了纸币。明清时又比宋朝发达,出现了许多新的工商业市镇和工场手工业。

15.科举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科举萌生于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官人法,选官权力为世家大族把持,导致官吏腐败,出身低微的士人无进身之门。到隋唐时科举制正式形成,隋炀帝始设进士科,以文学取士;唐代增设明经、明法、明算、明书、秀才等科,重要的为进士、明经两科。宋代科举基本沿袭唐代,又有所改变:(1)经王安石变法,并多科为进士一科。(2)考试内容,从唐代以诗赋取士改为考经义,即解释五经意义。(3)考期从原来的一年或两年一次,改为宋英宗时的三年一次。(4)殿试由唐朝的偶尔为之,改为必需的,由皇帝主考,进士成了天子门生。(5)增设乡举一级考试,考进士之前必先经地方考试通过,明清时又增考秀才一级的院试,由此改变了唐朝考进士之人,由地方推荐即可,不一定通过地方考试的做法。

16.科学技术的发展

(1)西汉时期人们已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东汉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

(2)《周髀算经》中勾股定理早于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定理500年。《九章算术》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将圆周率数值精确计算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数值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数学家。

(3)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可测定地震方位,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年。

(4)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还记录了三四百个药方,有些至今仍在沿用。东汉末名医华佗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的医生。

(5)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写的农书《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农民的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6)隋朝李春营建的安济桥(即赵州桥)是为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7)隋唐时我国已有雕版印刷,现存世界上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唐朝印制的《金刚经》。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8)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出子午线长度。北宋时广泛用磁针指南,进而制成用于航海的罗盘针。

(9)唐代已有火药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北宋火药、火器制造技术提高,火器有火箭、突火炮、火炮。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汉代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5)唐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著《千金方》一书,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000多个药方。

(6)宋代科学家沈括著有《梦溪笔谈》一书,记述了我国古代许多科技成果。

(7)元代郭守敬主持全国规模的天文测量活动,为世界空前。他编写的《授时历》精确程度与现行公历几乎相同,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8)明朝李时珍的巨作《本草纲目》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在世界药物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9)明末徐光启的优秀农学著作《农政全书》总结了我国农业科学的成就。

(10)宋应星的科学著作《天工开物》总结了明朝农业、特别是各种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7.文学

(1)两汉。

①汉赋。汉初有八家赋,以枚乘《七发》最为有名;汉武帝时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最有代表性;西汉后期以扬雄、东汉以班固和张衡的赋最有名。

②汉乐府。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

③散文。贾谊的《过秦论》、晃错的《论贵粟疏》都是名作;桓宽的《盐铁论》、王充的《论衡》、崔实的《政论》、仲长统的《昌言》都是著名的政论著作。

④史学名著。司马迁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班固写成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2)魏晋南北朝。

①建安诗。以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为代表。

②陶渊明的田园诗。

③南北朝时,北方各民族乐府民歌占有重要地位,杰出者如《敕勒歌》、《木兰辞》。

④文学评论。曹丕的《典论 论文》评论了建安七子各种文章的体裁、特点、风格;刘勰的《文心雕龙》具有很高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价值;钟嵘的《诗品》论述了诗体源流、历代诗人的风格和成就。

(3)唐宋元。

①唐诗宋词。唐诗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著名词人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②著名的散文作家韩愈、柳宗元与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③唐宋传奇。传奇小说于唐初出现,到中期发展起来,代表作有《长恨歌传》、《会真记》、《玄怪录》等,为以后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④元曲。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曲有许多优秀作家和作品,关汉卿最著名,他写过60多种剧本,代表作是《窦娥冤》。

(4)明清。

①戏剧。代表作品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②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此外,还有《金瓶梅》、《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镜花缘》、《儒林外史》等;短篇小说有三言(《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聊斋志异》等。

中国近现代史

1.鸦片战争

1840年6月,罪恶的英国政府以保护鸦片贸易为借口,发动了对华侵略战争鸦片战争。战争历时两年两个月,于1842年8月结束。战争中,中国沿海军民曾浴血奋战,爱国将领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先后壮烈殉国。但由于清政府的昏庸腐朽,加之中国社会经济军事力量的落后,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战争结束后,在英国侵略者威逼下,清政府屈膝求和,于1842年8月29日签订了卖国的《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可在五口岸设领事馆,派驻领事;中国海关关税须和英国秉公议定,即所谓协定关税,取消中国关税口岸的公行制度,允许英商可自由地同中国商人做生意。接着美、法两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于1844年7月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同年10月签订中法《黄埔条约》。

2.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会的会众2万余人在广西桂县金田村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革命终于爆发。1853年3月,洪秀全宣布南京为天京,成为太平天国的首都,正式建立一个与北京清政府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1856年8月发生的天京内乱,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革命至此失败。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英雄不仅对清王朝封建统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同时英勇地抗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充分的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巨大革命热情和伟大力量。

1853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心内容是关于土地制度的规定,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基本原则,中心目标是要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集中反映了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土地制度的要求。1859年刊行的《资政新篇》,依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提出了改造中国的初步设想,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提供了可贵的思路。太平天国失败的结局表明,由于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独立完成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

3.洋务运动

4.在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和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的形势下,清朝统治集团中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运动开始兴办近代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并编练新式海军。从而以1861年曾国藩开办安庆军械所为起点,掀起了一场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洋务企业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产生,但洋务企业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它没有也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履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4.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的诞生

外国资本的入侵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也刺激了民族资本的产生,但西方列强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为资本主义的中国。中国民族资本机器工业的诞生是以1869年上海发昌机器厂开始使用车床为开端的,到甲午战争前共有大小企业一百数十个,大部分属于轻纺工业企业。民族资本工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摧残,发展极为缓慢。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近代中国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阶级力量即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5.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由,于1856年10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1月再次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美国和沙俄在战争中成为英法帮凶。咸丰年间,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洗劫并火烧圆明园。经过战争,清政府先后于1858年6月和1860年10月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此前,沙俄还乘机胁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此后又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强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加速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从而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

6.甲午中日战争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于1894年7月发动了侵华战争。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战争。从丰岛海战到日本攻占辽东,甲午战争历时共8个月,1895年3月以中国又一次失败而告终。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朝鲜独立,这实际上为日后日本吞并朝鲜铺平了道路;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7年内付清;规定日本可在中国任意设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与列强同样享有最惠国待遇,等等。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7.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为了镇压以义和团运动为主的中国人民的反抗,由英、德、俄、法、美、日、意、奥等组成的八国联军,对中国再次发动了凶恶的侵略战争。

清政府在战争失败后,于1901年(即农历辛丑年)9月7日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已全面控制了清政府。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则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完全成了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8.戊戌变法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发动了维新运动。这一年是中国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它前后历时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维新运动对清王朝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有所触动,因此,从一开始它就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守旧派发动戊戌政变,诛杀戊戌六君子,废除变法措施。

百日维新终被封建旧势力所扼杀。

这场变法运动以救亡图存,发展民族经济为中心目标,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争取自身政治地位以谋求发展的一次政治改良运动。虽然它很快就失败了,但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①它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两大中心目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把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寻求国家出路的斗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向着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大靠近了一步。②它大力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介绍了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并以此为武器猛烈抨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得到空前的传播,为较完全意义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重要准备。

9.清末新政

1900年8月30日,清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重申改革的必要性,呼吁臣民向朝廷陈述改革建议,以便废除弊政。1901年1月29日,清廷再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宣布实行新政,声称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都应参酌中西政治进行因革省并。清廷试图通过新政改革使渐趋崩溃的国家机构有所革新和强化。

10.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组成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小团体兴中会。孙中山为兴中会制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秘密誓词,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组织上的初步形成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被确定为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对此加以阐释,第一次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2月29日,独立的17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的选举,孙中山被公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终于宣布退位,历时260余年的清朝由此结束,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由此结束,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1.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采用共和制,改用公历。中华民国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胜利,但是民国的政权不久便落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之手。

袁世凯利用权力一步步走向独裁。他从第一届内阁开始就破坏责任内阁制度,未经内阁总理同意擅自处置重大事务;1913年3月派人暗杀国民党议会活动家宋教仁;7月镇压孙中山因宋教仁事件而发动的二次革命;10月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914年1月解散国会;5月炮制《中华民国约法》(俗称袁记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不仅使总统的权力无限制地扩大,而且可以连选连任,有权推荐继任总统;1915年12月12日废除共和,复辟帝制。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人民群众和拥护共和人士的反对,爆发了护国战争,袁世凯于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6月6日在忧惧中死去。袁世凯死后,民国的政权先后落入各派北洋军阀的手中,历史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冯国璋、段祺瑞、曹锟、张作霖等军阀相继粉墨登场,直至1928年国民党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2.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吴虞、蔡元培以及后来参加的鲁迅等。五四新文化运动,以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以陈独秀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秋更名为《新青年》)为开端。新文化的提倡者们以《新青年》为阵地,积极倡导科学与民主,在性质上属于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

后一个时期,在指导思想上突破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开始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经过前一阶段的新文化启蒙,唤醒了中国新一代年轻知识分子,因此当1919年初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即将失败、日本取代德国攫取在山东的权益即将得到和会确认的消息传来之后,年轻知识分子迅速行动起来,掀起了规模宏大、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5月4日,北京爆发了学生示威游行。6月3日,上海爆发了有数十万工人参加的大罢工和游行,使五四运动从一个青年学生的运动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包括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共同参加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并显示出了巨大的力量。这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政治上把反封建的思想革命与反军阀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使中国的革命运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13.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4月18日在旧江苏省议会举行典礼,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南京政府下设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实质上是蒋介石实行独裁统治的工具。

1935年5月5日,国民党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它把总统的权力规定得至高无上,总统拥有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最高权力,体现着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实质。

14.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

1905年通过日俄战争,从俄国手中夺得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和东北长春以南地区(南满)的势力范围;1914年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机,以对德宣战为借口,强行占领原为德国势力范围的山东地区;1915年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民四条约),承认其侵占山东、南满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及向浙江、广东、江西、湖北扩展势力范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军,借此进攻沈阳和北大营,从而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于1932年3月宣布正式成立满洲国,作为其在东北实行殖民统治的傀儡政权。

15.民主党派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民主同盟。其前身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于1941年,其成员主要是文化教育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在抗战后期一直比较活跃,1944年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最先发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呼吁,并提出和平建国的10条政治主张。1947年11月被国民党宣布为非法团体,自动解散,中间道路的政治幻想彻底破灭。翌年在香港重组,实际上已放弃中间道路,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九三学社。原名民主科学座谈会,为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式定名为九三学社。其成员大都是文教科技界的高级知识分子,主要领导人有许德琦等。其政治主张是: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争取人民的基本自由;反对官僚政治,肃清贪污;反对官僚资本,建立以民生为主的经济制度,迅速完成国家工业化;学术思想绝对自由,积极普及国民教育。

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于1945年12月。它的主要成员为民族工商业者,主要发起人有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等。其政治主张,除了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之外,在政治体制上,由直接普选产生各级议会,由议会行使各级政权的职权;在经济上,实行经济民主,发展民族资本,反对官僚垄断资本;在外交上,对苏美采取平衡外交政策,自称不右倾,不左袒,只是想替中国建立起一个政治上和平奋斗的典型,强调和平统一,民主集中基本原则。

中国民主促进会。它的基本成员为文教界的知识分子,多为中小学教师和出版工作者,发起人有马叙伦、周建人、郑振铎等。政治诉求主要是要求国民党改革政权、还政于民,停止内战,撤退外国军队,重新制定宪法,实行普选,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及人身自由。

以上这些民主党派均于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参政党。

16.抗日胜利与重庆谈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中、下旬,蒋介石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并在争取和平的过程中戳穿美蒋反动派的假和平阴谋,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于8月28日由延安飞至重庆。经过43天的谈判,在1945年10月10日,公布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十协定》公布后,蒋介石仍然向解放区发动进攻,这就在事实上充分暴露了美蒋的和平阴谋,教育了全国人民,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17.解放战争和国民党南京政府的终结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全面内战。

1948年秋,国民党被迫实行重点防御,1948年9月,济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辽沈战役;9月16日,淮海战役打响;12月上旬,平津战役发动。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长江上发动渡江战役。23日,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在大陆反动统治的灭亡。

中国当代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商议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宜。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确定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为北京;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陈毅等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80人。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献,是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大宪章。它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对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具有规范和指导意义。

2.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要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政策。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新中国很快就得到了世界人民民主国家的承认。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也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争取到所需资金和技术。

新中国外交的另一重要政策是另起炉灶。就是说,新中国不承认原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鉴于当时一些国家仍支持国民党集团或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与此相联系的还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就是不急于得到帝国主义国家承认新中国,先把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清除一下,把屋子打扫干净了,再请客人进来。

上述这些外交政策,终于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与工业化的起步

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政府依据苏联的经验,设想用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工业化,于是制定和实行了19531957年的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的第一个中期计划。其总体设想是:基本上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积极建设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以便在二五时期形成以武钢、包钢为中心的新工业基地,同时加强铁路建设;然后,以东北、华北、华中三个工业基地为中心,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一五计划到1957年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始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53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由序言和4章组成,共106条。它的主要内容是:

(1)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2)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3)具体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4)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机关的组织、职权、自治权限等。

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召开,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暂代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表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我国业已建立。

6.公文批办

正职领导一般批办全局性、政策性的公文;副职领导批办一般性例行事务的公文。

方法要求:

(1)只能批办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公文,不得越权批办。要严格控制批办的范围,只有确实需要批办的才批办。

(2)批办不能只阅不批,或是只批拟同意或阅之类模棱两可的文字,甚至只划一个圈。

(3)批办是批示性、决定性的意见,是办文的最终依据,关系到整个公文处理甚至整个机关工作的效率,所以,批办必须迅速及时,尤其对紧急公文的批办更应该随到随批,并注明处理时限,以免延误。

(4)如果在批办过程中才发现公文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超出了自己的职权范围,一定不要越权批办,可将批办改为拟办,并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供上级领导参考。

(5)批办意见要简明扼要,最后应将其用钢笔工整清晰地写在文件处理单或文件传阅单相应的栏目内,并务须签注批办人的姓名和批办日期。

7.公文承办

承办是公文办理中最核心的环节,公文只有经过承办才能产生切实的效用。

承办的方式:主要有传达承办、专案承办和答复承办三种。

8.公文审核

审核是对文稿的全面检查和修改,是关系文件质量的关键性的环节。

审核的重点是:是否确需行文,行文方式是否妥当,是否符合行文规则和拟制公文的有关要求,公文格式是否符合本办法的规定等。

9.公文签发

签发标志着文稿的被认定。

根据签发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工作程序的不同,签发可以分为正签、代签、核签、会签等。

方法要求:

(1)签发人在签发之前必须再一次对文稿作全面的审核,及时纠正或弥补文稿中存在的错漏,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签发。

(2

其他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上一篇: 2010年公选考试公共科目基础理论要览

下一篇: 公选基础知识要点记忆——管理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