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 公选遴选 > 考试题库 >

2020河南公选遴选考试-格正教育

2010年公选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应对策略

来源:0作者:"" 发布时间:2010-11-08

第四部分

公共科目考试应对策略

公共科目涉及的学科门类极其广泛,内容极其庞杂,该项科目很大程度上是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以及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考生有没有扎实的知识积累,能不能熟练地运用相关理论来解决问题,都直接关系着考试的成败。而任何知识的得来都需要不间断的积累,公共基础知识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夯实政策、法律、理论基础,在备考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在考试中,对于大部分知识点的考查,是不会以死记硬背式的出题方式出现的。考生除了掌握政策、法律、理论外,还需要学会灵活运用这些政策、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下面我们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为考生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以考纲为纲进行复习

2009年中组部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依据,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也要以此为基础,把大纲规定的相关内容作为复习的重点。

二、以、正规机构出版的公选书籍为基础进行复习

格正教育的公选书籍为业内著名专家倾力打造,能够准确地把握公选考试发展趋势,对公选考试的备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这套系列教材中,重点推荐以下几本给考生:

1.《考点要点识记手册》

本书要点全面而不繁琐,便于记忆。完全依照更新《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试内容确定总体为6篇的编写体例,每篇又按照大纲的内容对考点进行了细致划分。在每一要点的整理过程中,都参照了,梳理出最常考的考点,并用序号标明,考点清晰,重点突出。同时,本书用最为精炼的篇幅来提炼所有考点。

2.《主观题精炼题典》

本书建立了符合认知规律的合理体系,毫无保留地对心法进行传授。同时紧扣大纲,与时俱进,内容全面且把握准确。而且其难度适合,注重系统训练和能力提升。

3.《申论与写作》

本书紧扣公选实际,对申论和文章写作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并精选典型进行了精准的点拨,帮助考生梳理作答思路。同时,本书对热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不但帮助考生积累写作素材,更注重通过知识的灌输达到提高考生能力的目的。

三、以格正提供的内部辅导资料为重点线索进行复习

考虑到领导干部的工学矛盾,格正教育公选事业部针对此次公选考试,去粗取精,化繁为简,精心准备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针对此次考试特点,帮考生理清了复习的重点。考生在复习时要以这些材料为经,以公选书籍为纬,以点带面地进行复习,相信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以提升理论运用水平、解决领导工作中具体问题

为突破口进行复习

公选考试十分注重能力的考查,领导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通常会成为命题重点之一。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时做到以下几点:抓住重点与全面复习相结合;书本学习与网络查证相结合;知识积累与模拟训练相结合;熟读理论与灵活运用相结合。

五、从战术层面掌握一些解题的方法技巧

做公共科目题目,拥有扎扎实实的知识积累是最关键的,但解题技巧为大家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在个别情况下会成为生死攸关的砝码。下面按题型为大家提供一些答题技巧。

1.判断题解题方法点拨

(1)理论对接法

所谓理论对接法,其实就是熟练运用相关理论来解题。这就要求考生必须首先熟练掌握相关理论,其次必须能够把具体的题目与相关理论相结合,用理论来指导题目的判断。例题: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因工作需要,个别内容可以夸大或缩小。()

【答案】。解析:本题需要熟练掌握公文理论才能准确作答。公文有其严谨性和真实性的要求,任意夸大或缩小都违背了公文写作的规则。

(2)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那些过于绝对的说法,通常是错误的。如果考生对于某些判断题目,感觉不好把握,就可以采用这一方法。

例题1:法律只能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

【答案】。本题中只能的说法过于绝对,应用排除法判定其为错误。理论链接:由于法律是指导人们行为的标准,因此,法律一般只应适用于它生效后发生的行为、事件和关系,即法不溯及既往。当然,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也不是绝对的,在有些情况下立法者可以把新法溯及既往地适用于过去的行为、事件和关系,以补充不溯及既往原则的不足。

例题2:渎职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

【答案】。本题说法过于绝对。

理论链接:渎职罪的主观方面既有故意又有过失。其规定的数十种罪名具体可划分为三大类:

(1)只能由故意构成的犯罪,这类犯罪占渎职罪的绝大部分,如徇私舞弊罪、私放在押人员罪等;

(2)只能由过失构成的犯罪;(3)既能由故意构成,又能由过失构成的犯罪。

2.选择题解题方法点拨

选择题分为单选和多选,单选一般为四选一,最直接的方法是掌握扎实的公共基础知识,一下子选定正确的选项,然后再借鉴一些答题技巧即可。多选则不同,由于选项的不确定,即使掌握了扎实的公共基础知识,在面对有些模糊的选项时,也会手足无措。因此,做多选的最首要方法就是排除法,先把不符合的选项排除掉,其他的选项通过做单选的其他方法加以选择即可。

(1)法律篇解题方法

A.原则判定法

原则判定法,是指在大家掌握的法律知识不足的情况下,运用生活中基本的行为准则,根据事物产生、运行、发展的基本原理来进行解题的一种方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部分法律的产生来源于它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制定更多地遵循了人们日常的行为准则,符合当下社会事物运行的基本原理。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对这些社会规范并不陌生,那么我们在解答题目时,不妨运用这些基本的生活原则,来找出正确的答案。

例题1:根据《食品安全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实施监督的部门分别为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B.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进行抽样检验时,不需购买样品

C.名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由食品生产经营者和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

D.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食品实施免检

【技巧解说】此题考查的是三鹿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催生的《食品安全法》,很多考生对这部法律还比较陌生,在没有任何知识背景的情况下,该如何着手?

下面看四个选项:A选项说法无明显错误,但不能确定,暂且先放下。B选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抽样检验,样品肯定要按市场价格购买,俗话说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软,如果要求生产该抽样食品的厂家提供,这样做就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公正性。可见该选项错误。C选项,名人具有特殊的社会效应,许多人会因为名人的推荐而选择了广告中的食品,因此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名人也是有责任的。可见该选项也错误。D选项,过去也确实存在免检的食品,但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三鹿之前也是比较有名的乳制品,都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政府应该不会再对食品实施免检。故该选项也是错误的。本题正确答案为A。

例题2: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法律和道德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均具有规范性

B.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而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自律得以实施

C.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但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都违法

D.法律和道德可以互为促进

【技巧解说】法理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属于重点内容,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来看A选项,在日常生活中,法律和道德对我们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约束性,都能成为我们的日常规范,既然是规范当然具有规范性,很容易得知该选项正确。然后是B选项,大家知道法律都是国家相关机构出台的,是有强制力的,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自律得以实施,大家切身体会一下,也能判断出是正确的。再看C选项,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大义灭亲的壮举,这种行为是合乎传统道德的,值得赞扬,但从法律上讲,这属于非法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合理却不合法的行为,可见该选项错误。D选项,法律和道德既然都在规范我们的行为,那它们也应该有互通互进的方面,也应该是正确的。本题答案为C。可见,只要我们善于思考,用我们生活中基本的行为准则、事物运行的基本原则,还是可以做对貌似高深的法律题目。当然,我们提供的只是一种技巧,目的仅限于帮助考生更快地做出答案,大家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还是要认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B.绝对词中的法

绝对词中的法,是指在题目的选项中,有都有、全部、任何等比较绝对化的词语,如果选错误选项,则此项多为正确答案;如果选正确选项,则可以直接排除,正确答案在剩余的选项中产生。在此类选择正确选项的题目中,一般会有一到两个选项包含绝对化的词语,我们可以直接跳过这样的选项,在其他选项中寻找正确答案。

例题1:下列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国务院法定的会议形式分为国务院全体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

B.各级国家行政机关都有权实施行政处罚

C.行政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因此,由行政机关承担全部举证责任

D.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技巧解说】四个选项中,选项B和选项C中分别有都有、全部绝对化的词语,我们可以直接排除。选项A有一定难度,不好确定;再看选项D,既然公务员被判处了刑罚,他的行为就受到了限制,也就无法正常工作,而且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触犯刑法,也会给予最严厉的内部处理,开除是必然的。故正确答案为D。

例题2: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突发事件即为紧急状态

B.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从高到低依次用红色、橙色、蓝色和黄色来标示

C.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D.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不得越级上报

【技巧解说】四个选项中,选项A即为较为绝对,应排除。选项D不得也较为绝对,应排除。选项B和C表述都比较客观,但结合当年的汶川地震自然灾害事件,命题者应该是考查突发事件具体包括什么,故正确答案为C。绝对词中的法,也是我们在考场上应予以重用的方法,这样我们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2)科技篇解题方法

A.词义联想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且具有客观性。在解题的过程中,如果对于所考知识点不熟悉的话,发散性的联想思维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词义联想法,又称信息词解题法,即根据题干和选项中的信息词,进行联想,从而选出与信息词有关联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词义联想法常适用于考查概念性的题目,在遇到陌生的科技词条的时候,考生可以运用该方法协助解题。

例题1:关于宇宙的起源,最具代表性、影响更大的理论是()。

A.能量守恒定律B.大爆炸理论

C.暗物质学说D.黑洞理论

【技巧解说】宇宙起源的理论,属于比较生僻的科技常识。这种题目,我们可以通过信息词的字面意思来判断答案。先通读题干,可以看到起源是本题中对该理论最关键的提示,因此确定其为信息词。再分析选项,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大爆炸非常形象的说明了新事物产生的一个方式,正与信息词起源相对应。正确答案为B。运用此技巧,可以避免在陌生的科技词条上徘徊,而是直接直观的联想,大大缩短答题的时间,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例题2:太阳风暴是指太阳因能量增加而向空间释放出大量高速运行的(),它们可能对短波无线电信号的传播造成严重的影响。

A.带电粒子流B.热气流C.飓风D.陨石

【技巧解说】太阳风暴的概念比较生僻,而本题考查的角度更是增加了题目的难度。即便是对太阳风暴略有耳闻的考生,也很难清楚地知道其实质是高速运行的什么物质。因此,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观察题目,寻找是否有其他的信息,能够让我们进行联想。由题干中的对无线电信号产生影响可知,该物质是与电信号有关的,而选项A的带电粒子流正是和电有关,故为正确选项。

B.绝对说排除法

语文课上,在我们学习语气时,就接触过类似都很十分等程度副词。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普遍的应用,在考题的选项设定上,也同样广泛存在。对于单项选择题来说,排除法是一种很好用的解题方法。绝对说排除法说的是,如果四个选项中,有三个绝对说,那么剩下的一个最有可能是正确选项;如果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绝对说,那么这个最有可能是正确选项。选项因为这些绝对词的出现而具有了绝对的语气。因此辨识绝对词(包括显露的和隐藏的)是运用本方法解题的最关键步骤。

在科技题目中,经常出现的绝对副词包括:全部、都、只能、无法、不可、一定、彻底、非常等。

例题1:下列陈述中错误的是()。

A.隐形飞机机身涂料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电磁波

B.混沌理论在很多研究领域有重要应用

C.U盘格式化后,信息不可恢复

D.土星环是圆的

【技巧解说】本题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四个选项分别说了四个知识点,短时间内从中得出正确答案较为困难。但通过分析选项,可以发现C项中不可恢复带有很强烈的否定语气,不可为绝对副词,即该项为绝对说选项。而ABD则没有绝对副词,因此根据绝对说排除法,C项即为正确答案。

例题2:飞机与火箭飞行原理的区别是()。

A.飞机都有机翼,火箭都没有机翼

B.飞机只能在大气层中飞行,火箭可以在大气层以外飞行

C.飞机无法用液态氢作燃料,火箭可以用液态氢和液态氧作燃料

D.飞机靠机翼上下气流的压差产生的升力飞行,火箭靠向后喷射高温高压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飞行

【技巧解说】本题出题深度比较深,对于飞机和火箭的飞行原理进行了考查,但因为选项中多个绝对副词的出现使得本题难度降低。A项中的都,B项中的只能,C项中的无法都是科技题目中常出现的绝对副词。因此根据绝对说排除法可知,在三个选项为绝对说的情况下,剩下的一个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为D。

(3)经济篇解题方法

A.题干分析法题干分析法,主要适用于题干很长或者带有词语定义的题目。题干比较长就会提供相对较多的信息量,尤其是对于词语定义这样的题目,定义本身可能就是答案,这样在做题的过程中,考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和斟酌题干上面,然后根据分析,对照选项,就能很快得出答案。例题1: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指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分配结构。我国正在采取措施,实施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的方针,使收入分配朝着橄榄型方向发展。这主要是为了促进()。

A.生产的发展B.效率的提高C.社会的公平D.内需的扩大

【技巧解说】此题先是说明了什么是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然后说我国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最后问的是这样做是为了促进什么。对于不知道我们国家的收入分配方针政策的考生,就可以从题干入手,去看定义,定义强调的是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即这种分配结构的目的,是要保证大部分人都能有中等收入,同时缩小社会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的比例,这就是一个平均的过程,这样做自然是为了社会的公平。答案显然是C。

例题2: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原来的1600元调整到2000元,这将有利于增加老百姓的实际收入,从而增加老百姓在消费上的支出。这主要说明()。

A.生产决定消费

B.居民消费决定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多少

C.税收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D.税收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就会少

【技巧解说】从题干入手,本题题干前后具有因果关系,前半句讲的是国家对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进行了上调,是因;后半句讲的调整之后的结果或者作用,是果。所以题干说的是个人所得税与老百姓的实际收入和消费的关系。个人所得税是税收,老百姓实际收入与消费是老百姓的生活,即税收与居民生活的关系,而不是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也不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这样对照选项可以很容易得出答案是C。

B.现实联想法

现实联想法,是指在做题的过程中,有些题目专业性比较强,可能需要运用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大多数非经济专业的考生来说则要旁敲侧击、独辟蹊径,我们可以利用现实联想法化专业知识为生活常识,降低解题难度。因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专业范围极其广泛,所以国考不太可能对经济常识题出得很专业,即使考查一些专业性的名词,一般也是作为迷惑项,我们可以先把专业性比较强的选项排除掉,再找到与我们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选项进行分析,从现实到现实一步步推理,不用专业知识也可以很容易解出答案。例题1:在经济衰退时期,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是()。

A.降低税率B.提高利率

C.缩减财政支出D.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技巧解说】扩大内需本来是一个专业的经济学名词,选项中的存款准备金率等名词专业性也比较强,看似无从入手。但是我们可以从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利率入手,可以联想一下,如果利率提高,我们就更愿意把钱存在银行,这样消费的反而减少了,内需难以扩大,再找另一个接近现实生活的例子税率,比如个人所得税率降低,则我们的工资相对增加,能用于消费的收入也更多,就可以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快速地判断答案是A项,而且不需要运用很复杂的专业知识。

例题2: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D.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技巧解说】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专业性比较强,而题干问的又是紧缩性货币政策,这看似增加了难度,实际上这反而意味着题干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紧缩与减少字意相近,紧缩货币就是减少货币,这样就很容易排除BD两项,但这种政策到底是会导致利率降低还是升高呢?此时考生就可以通过现实经验来逆向联想,如果提高利率的话,我们更愿意把自己的钱存进银行,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就相当于减少了,正好与刚才分析的减少货币相对应,所以答案很快确定为C项。

(4)人文篇解题方法

A.时间推算法

有些历史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偏僻,迷惑性较大,并且与时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加上考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可能不够清晰,以致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形。此时,考生若能转换思维方式,运用时间推算法,认真分析题干,会发现题干中往往包含有解题的突破口。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审题,挖掘题干中隐含的时间线索,然后结合相关知识推算出答案。

例题1:从2006年元旦起我国政府正式取消了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于()。

A.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B.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C.秦朝的按亩纳税D.西汉的编户齐民

【技巧解说】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农业税征收的起源,考点较为偏僻,考生若对相关内容记忆的不够清晰,很难作答。但若按下列步骤分析,也能得出答案:第一步,认真分析题干,转换思维方式,挖掘隐含条件。由我国政府正式取消了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可以得出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于2600年前。第二步,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出,2600年前约为公元前600年左右。第三步,结合相关知识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公元前600年我国正处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A。

例题2:2009年7月22日上午我国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日全食,全食带从滇藏开始,横贯人口稠密的长江流域。这次日全食是从1814年至2309年在中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该奇观可谓500年一遇。我国早在3300年前就有关于日食的记录,该时期我国正处于()。

A.殷商时代B.春秋战国时期

C.唐代D.北宋

【技巧解说】本题的考点更加偏僻,更适合运用时间推算法解答,具体分析如下:第一步,认真分析题干,由我国早在3300年前就有关于日食的记录可以得出,我国最早有关日食记录的时期为公元前1300年左右。第二步,结合相关知识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公元前1300年我国正处于殷商时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A。

B.关键词突破法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关键词比较明显的试题。有些选择题的题干已包含大量的信息,特别是关键词,可以提示我们该从哪个方向进行思考,或将哪部分知识进行筛选、判断。这种题的答案往往隐藏在这些关键词之后,抓住了关键词,便找到了解题之道。

例题1:相传我国古代大诗人白居易每次作完诗后,都会读给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听。白居易这样做的目的是()。

A.检查作品的韵律是否琅琅上口

B.检查作品的内容是否通俗易懂

C.检查作品的主题是否符合大众兴趣

D.在普通大众中推广自己的作品

【技巧解说】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文学知识,不算很难,如果用关键词突破法便可快速解出答案。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读题干,首先根据后面的提问来找关键性的字句,然后根据这些关键性字句的相关信息来求取答案。

第二步,题干问的是这样做的目的,怎样做,联系前文,是读给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听,这样我们便很快找到了关键性的字句。

第三步,再往深处思考,为什么是目不识丁的老太太,答案应该就隐藏在这个关键词之后。

接下来,我们只要看看哪个选项跟目不识丁存在着前后的逻辑关系,便可轻松解出此题。四个选项中唯有B项的通俗易懂与目不识丁前后逻辑衔接得上,正确答案选B。

例题2: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的巨大的和字,其蕴含的思想源自()。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

【技巧解说】这是一道围绕时事热点来考查文学常识的试题,出题思路比较新颖,此题也可以用关键词突破法来快速解答。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题干问的是思想来源,很容易注意到问题的关键字是和字,前面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只是一件新鲜的外衣。

第二步,通常的做法是避重就轻,尽可能从日常生活中寻找与此相关的信息,比如上题中的和字,延伸开去,会联想到诸如和谐、以和为贵等耳熟能详的字眼。

第三步,根据这些熟悉的字眼来寻找答案,其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如上面提到的以和为贵、和谐便是儒家经典的核心思想之一。

本题正确答案为C。

(5)政治篇解题方法

A.发展趋势定位法

发展趋势定位法是指利用一种事物的发展趋势(趋于好的方面)来做出正确的选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但总的来说,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是光明的,也就是说越来越好,是一个渐进的前进过程。只要大家抓住了发展的这种趋势,对一些宏观的经济政策的发展走向问题就不难把握。并且发展的途径有很多种,如:由点到面,由内到外,由东向西等等,这些不同的发展途径可以为我们解题提供新的思路。

例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区域政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①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②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阶段;③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阶段;④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排列应为()。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③①④

【技巧解说】本题考查经济发展阶段,重点是考查我国经济区域政策的发展趋势。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本题是从宏观上来阐述经济区域的发展。我们讲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好的,发展的途径包括由点到面,由东向西等等。所以,本题我们利用由点到面不断扩大范围的发展途径来推测,就可以顺利得出答案。

首先,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是选了一个点,就是经济特区。(具备一定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1979年我国首先提出经济特区一词,并在深圳加以实施。)其次,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是趋向于以点带面来发展,所以有了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可以说,我们国家经济区域发展的面是越来越广的。因此,可以选出是西部大开发政策,这个区域政策的面比沿江沿边的范围又开阔了一些。最后,也就不难得出共同发展的这个政策目标。所以,本题答案为C。

B.关键词暗示法

关键词暗示法是指题目中有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对正确做出答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和把握这些关键词,就能根据关键词暗示的意思,迅速作答。关键词暗示法多适用于题干内容的描述对选项有一定暗示的题目。关键词可能暗示了一个范围,或者一个领域,也或者是前后相符的一种搭配。看到一个题目的时候,我们应该迅速的抓住其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词来选定答案。运用关键词暗示法要注重两点:一是找出关键词;二是找准关键词的分析角度。

例题1:我国领导人多次表示,西藏事务完全是中国内政。西藏问题的实质是()。

A.主权问题B.宗教问题C.人权问题D.民族问题

【技巧解说】本题考查西藏问题。

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本题的关键词是中国内政、实质。通过关键词的暗示可以得知本题考查的是关系中国内政的西藏问题的实质。实质就是一种事物的本质,我们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这种本质。综合四个选项,只有主权问题是直指事物本质的问题,其他三项都是一种表面现象,或者是一种侵犯主权的途径,所以应给予排除。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问题的实质不是什么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人权问题,而是损害中国主权、破坏中国领土完整的问题。本题答案为A。

例题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增强()。

A.科学发现能力B.技术发明能力C.模仿创新能力D.自主创新能力

【技巧解说】本题突出表现了关键词暗示法。在本题中关键词是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自然暗示了创新的重要性,利用这种暗示,很容易就能正确选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选项。本题答案为D。

(6)地理篇解题方法

化繁为简法

化繁为简法是解答选择题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为选择题的作答提供了很好的路径。在选择题中,尤其是在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或者同一事物的不同排序中,使用非常广泛,效果非常明显。利用这个方法,考生以一个或者很少的知识点既能排除无关项,又能直接定位正确答案,指向性明确,思维脉络清晰,在公务员考试时间紧凑、题量偏大的情况下,是必备的应试技巧。具体来说:

(1)考生可以首先抓住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点,排除一定的选择项;

(2)在剩余选择项中,找出最简单的环节进行分辨,进而确定正确答案。

例题:一艘油轮自科威特港驶往大连,其最短航线为()。

A.波斯湾→;红海→;马六甲海峡→;南海→;黄海→;东海

B.波斯湾→;阿拉伯海→;马六甲海峡→;南海→;东海→;黄海

C.红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东海→;黄海

D.红海→;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南海→;黄海→;东海

【技巧解说】考生在复习时,往往对红海、阿拉伯海、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等局部海域及海峡混淆,分不清彼此。所以如果按照常规思维逐个选项从头到尾的排除非常困难。但是,通过仔细观察四个选项,特别之处在于ABD三项均有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世界上人口甚多的三个大国:中国、印度与印度尼西亚。另外也是西亚石油运到东亚的重要通道,经济大国日本常称马六甲海峡是其生命线。从科威特驶往大连,必经马六甲海峡,由此,我们迅速的排除不含有马六甲海峡的C项。至此,可能考生对于ABD三项中马六甲前面的两个事物还是无法判断,但是进一步仔细观察三个选项中马六甲后面的中国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相信考生对中国的这四片海域都不陌生,自南往北依次是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很明显正确答案为B项。

本题告诉考生要抓住要点,找准简单点,准确地对正确答案进行定位。

3.案例分析题解题方法点拨

(1)考察方式

A.法律案例分析(为主)

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现代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不仅要对相关的法律条文有所了解,同事还要有准确理解所给案例的条件的能力。重点是行政法,其中行政组织法、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题量较大。

B.管理案例分析

将实际中真实的场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考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思考对策的方式,来考察考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法律案例分析题

A.答题原则与步骤

(1)熟知法律条文。对国家的法律法规要非常的熟悉,而且还要有深刻的认识。强调平时的积累。

(2)从案例中提炼考察概念。提炼出考察的概念后,要重点关注考察概念的构成要件,法律类概念的构成要件有可能是由几个词组成,我们管它叫关键词;也可能是由几个点组成,我们管它叫关键点。最后要弄清楚构成要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3)根据试题要求,将所列内容和涉及的法规做一个三段论推理。即法律条文作为大前提,案例内容作为小前提,然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B.例题讲解

为庆祝某市建市30周年,该市政府要求市政府办公室做好有关工作。为此,市政府办公室以自己的名义发布了有关市容卫生、文明礼貌和清理整顿秩序的通告,要求全市各行业各单位和全体市民切实遵守执行。

问题:该通告行为合法吗?为什么?(某省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公共科目考试试题)

解题思路:

(1)熟知法律条文。对行政法有充分的理解。

(2)提炼考察概念。从案例中得到这道题是对行政主体概念的考察。行政主体概念的构成要件有3个:a、行政主体必须是行政职权的享有者;b、行政主体必须在法律上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活动;c、行政主体必须是行政责任的承担者。

(3)根据法律条文进行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

该通告行为是不合法的。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国家行政机关是最主要的行政主体,此外依照法定授权而获得行政权的组织,也可以成为行政主体。该市政府办公室只是其所在市政府的内部机构或办事机构,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没有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实施行政行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因此,以自己的名义发布要求全市各行业各单位和全体市民遵守执行通告的行为是主体不合法的行政行为。其合法主体应当是该市人民政府。当然市政府可以委托其办公室实施该行为,但该市政府办公室在实施该行为时应以市政府的名义而不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

C.课堂练习:

某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在秋季扫黄打非大检查中发现,甲委托其他书店代销挂历并让利20%属批发行为,超出甲经营范围,同时进货渠道违反有关规定。决定查封甲开办的A书店库存的挂历,同时查封没收B书店、C书店等处的代销挂历,共2191幅,甲不服该处罚决定,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问题:某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享有行政管理权,是否当然享有行政处罚权?(某市公开选拔司法局副局长笔试试题)

解题思路:

(1)熟知法律条文。对行政处罚法有充分的理解。

(2)提炼考察概念。从案例中得到这道题是对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的考察。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是指享有行政处罚权,进行处罚行为的组织。主要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3)根据法律条文进行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

某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不具有行政处罚权,我国《行政处罚法》第15条规定: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某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有管理文化市场的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也有权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认定一个管理部门是否也同时是行政处罚主体,应看其是否有法律规定或授予的行政处罚权。法院应撤销某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查封甲库存及委托代销的挂历的决定。

本案中,对于在文化市场经营活动中违反国家工商管理法规定的行为应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罚,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不享有行政处罚权,也不具有行政处罚执行主体的资格。

(3)管理案例分析题

A.答题原则与步骤

(1)认真审阅案例的具体内容和情节。采用5W2H的方法即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y(原因),How(如何做),Howmuch(费用),弄清案例发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

(2)角色定位。根据案例的角色定位,设身处地进入案例的具体情节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掌握相关领导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透过错综复杂的案情,一进门就抓住事件的关键,认清事物的本质。

(3)根据正确的判断提出具体的评析意见或者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已经解决问题的事件,考生应当对事件作出深入、系统的分析和评价。考生应充分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以展示自己专业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尚未解决问题的事件,考生不但要解析事件,指出事件的症结所在,还要针对事件的未来走向和趋势做出必要的推断和预测。

(4)阐述自己从本案例中引发的思考、得到的启迪、获得的教益和如何将这些经验收获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B.例题讲解

李某是某县副县长,主管工业。一上任,遇到了70型炼焦炉的修建工程问题。他的前任已为此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并经省、地发改委批复投资400万元。现在要进行的是拿出施工方案并组织实施。李某经过调查研究发现,70型炼焦炉对本地情况不适合,在煤质、原煤用量、水源等方面的需要很难得到保证,于是重新制订方案,不用70型炼焦炉,而改用别的。经县委讨论后,决定废弃原方案、采纳新方案。

问题:李某的做法是否正确?

参考答案:

李某的做法是正确的。(1)作为主管工业的副县长,对此修建工程有权进行研究、决策。虽然他的前任已经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但是,李某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原决策者的失误,根据调查的结果取消原方案并且制定了新方案,这就是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发现问题、纠正决策。李某的决策实际上是在原决策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追踪决策。(2)追踪决策对于及时发现错误、避免更大损失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在行政决策中,有关人员一定要注意调查研究,密切注意现时情况,修正决策甚至中止原决策。李某的做法不仅正确而且值得大力提倡。

C.课堂练习

县委赵书记从地委开会回来,感到压力比较大。这次全地区十个县市在工业产值、利税完成情况评比中,他所在的县名落孙山。地委、行署要求各县、市委书记亲自上阵,大办企业,保证在近几个月内推出投资不亚于一千万元的项目,以此为龙头,带动本地经济快速发展。于是,他四处考察,调查研究,选择可行性项目,最后下定决心要办一个麻纺厂。

在四大班子碰头会上,赵书记和盘托出了建麻纺厂的想法,并阐明了几个优势:第一,全县历史悠久,最适合种麻,有丰富的种植经验,种麻技术简单,有充足的原料。第二,周边县市没有大中型麻纺厂,产品销售没有问题。第三,资金县财政筹措一部分,银行贷款一部分,干部群众集资一部分。第四,大环境有利,搞经济上级支持,群众拥护,利国利民。一把手的想法当然不会有人轻易反对,但列席会议的县计经委主任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通报,目前国内外麻纺设备过剩,市场上麻纺产品尤其是麻袋饱和,有不少厂家已不能满负荷生产,加上原材料供应不足,再上麻纺项目,是不是太冒风险?

话音一落,赵书记便说:你担心的无非是产品销路和原料问题。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就咱县而言,一户储存粮食用5个麻袋,全县需求多少?附近几个县又有多大需求量?更不用说我们可以开辟区外、省外市场。原材料我们可以计划种植,给各乡分配指标。书记如是说,其他同志听着也感到颇有道理,最后决定上麻纺项目。并对资金、场地、人员配置、机器购置等做了研究部署。经过一年紧张的筹备施工、安装调试,麻纺厂投产了。但仅一年时间,就处于半停产状态,难以为继的突出问题是:大量物美价廉、质轻耐用的塑料编织袋取代了成本偏高、质地厚重的麻袋,使市场更加萎缩,产品严重滞销。沤制和剥麻都要靠手工,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销售价格偏低,农民没有种植的积极性,强行摊派种植,农民抵触情绪大,原料供应不足。

问题:

(1)麻纺厂该不该建?为什么?(2)赵书记的决策方法对否?为什么?

参考答案:

(1)麻纺厂不应该建。领导干部作出重大决策时,要善于审时度势,通观全局,在事物不断流动、变化中寻找内部规律性,防止用静止、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县委赵书记按上级部署大办工业,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县经济起飞没错。但在计经委主任通报情况后仍然一叶障目,一意孤行,选择建麻纺厂这一项目,的确不是明智之举。

(2)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里,这一点想必赵书记不会不明白,但当碰到实际问题时,身为班长的赵书记群众观念淡薄,视自己为英雄,视群众为阿斗。这是一个领导者不够成熟的表现。

领导干部要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举措,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达成领导和群众的共识,用群众是否拥护、欢迎、答应、满意作为衡量工作优劣的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在农村大行其道,农民闯市场的商品经济意识日益强烈,要求掌握真正的土地经营权。在这种情况下,赵书记仍坚持对农民下达种麻指标,强捺牛头喝水,结果种麻农户寥寥无几,原材料资源严重不足,麻纺厂衰败势所必然。如果赵书记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形势,转变工作作风,结局也许是另一种情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知识,从大生产、大流通、大循环的角度了解市场,追踪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使本地市场和国内外市场接轨,切忌闭关自守和搞地方保护主义。

4.材料作文题解题方法点拨

(1)准确把握作答流程

(2)审题策略

在作答之前需要审题,明确作答任务。材料作文的问题,即题目,包括问题内容和提问方式。阅读给定资料和作答之前,必须审题,了解题意。所谓题意,就是找出题目规定了什么,要求作答什么、做到什么;题意所包含的基本元素是:作答对象、作答任务、作答条件。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注意这些元素:

1.作答对象,要求应试者就什么现象、事物、问题进行作答;

2.作答任务,要求应试者干什么、把答案答成什么形式,是概述、分析、提出对策,还是写文章;

3.作答条件,根据什么来作答,如给定文章标题,作答时就必须以给定标题为文章标题。

(3)阅读材料

材料作文题属于申论写作,但是它不同于常规申论的地方在于,它只有一道作文题,给定材料就是专门为文章写作服务的,因此,相对于常规申论,它的材料比较简短。阅读材料的重点在于把握材料所反映的主旨,为文章立意服务,同时锁定一些素材,为文章论证服务。

(4)答题策略

一、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议论文的论点。确立总论点及其分论点的思维程序即立意,也可以说是立论。

(一)论点的基本要求

1.论点要明确、集中、专一

在申论作答中,一段散论、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一个中心论点。总论点下可以有分论点,但却不可以有两个并立的主题和中心论点,一个答案只能针对一个问题。立意要集中,除了避免多头立论,还要避免空泛,应尽力缩小论点的涵盖范围。

2.论点要正确,符合官方看法、主流意志申论考试是模拟的施政行为和公务活动,身份决定立场,立场决定观点,公务员身份决定了审题阅读材料作答明确作答任务

①立意的基础

②选材的依据

作答任务的落实

作答的观点必须正确,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下,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服从政府的主流意志,同党中央精神、各级党委政府决策保持一致。持论务正,也要求立论要端正大方,四平八稳、光明磊落,不要从一孔之见出发,陷于狭隘,更不要标新立异、故作惊人,将自己还不成熟的思想定型成论点,会使答卷陷于危险的境地。

3.论点要深刻,立论的层次、论点的理论和道义高度要高在申论作答立意时,应尽可能提出层次更高的论点,在多个备选论点中选择层次最高的一个。

4.论点要新颖,有自己的独到的观察角度和创见在申论考试应试者水平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新颖可能是引起阅卷者注意的最强有力的亮点。能推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才能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得考官青睐。论点要做到新,就要追求个性和创造性,要培养以下两种思维:

一是开放思维。开放思维与封闭思维相对,是运用联想的方式,根据事物的内在属性和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关性,由事物的此面转到彼面、由甲事物转到乙事物。联想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是有统摄的广泛联想,是带着解答申论问题的目的、在给定资料中进行的广泛联想,从资料中找出解答问题的思路、方法、措施;也可在遵守题目和给定资料所限定的信息边界的前提下,不局限于资料本身,而超出资料范围,通过联想,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中找出对作答有价值的相关理论或事实,从而体现出新意。

二是逆向思维。运用逆向思维从常规观点的反面立意,从相反的角度对人们的习惯认识进行超常的理解,对已有的观点作出新的解释。在申论较狭窄的作答空间内,运用逆向思维是兵行险招,虽可反向立意、出奇制胜,但应当慎重,首先把握一个前提:什么样的观点可以引申出反面观点,引申出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观点不能从反面来引申观点,引申出反面观点必然是错误的。同时,要注意凡是现行的中央精神、现行的主流意识形态,均不可从反面引申观点。

(二)论点的来源与常用角度

忠于材料、紧扣题意是申论作答的基本立足点。一切作答的工作都不能背离这个基点,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申论作答一定要从材料出发,依据材料立论。

1.从材料中提取论点申论作答的特点是针对问题,既要判断问题性质,又要分析问题的原因、后果、影响、作用,提出对策,不同的作答要素、同一要素的不同侧面,决定了材料中可供使用和提取的论点既多又散。因此,需要从材料中按照一定的顺序提取和总结总论点和分论点。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总论点与分论点,有两种情况:

(1)先找分论点,通过分析得出总论点

(2)明确总论点,找分论点来支撑

2.提出论点的常用角度

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1)思想层面。

(2)制度层面。

(3)政策层面。

(4)利益层面。

二、拟题

无论哪一种文章体裁,都要在确定立意后,进行作文的第二步拟题,即根据主题和体裁给文章拟定一个适当的标题。

标题首先取决于主题,通常标题是主题的概括。标题之于文章,犹如军队的旗帜、店家的招牌,既将本文的主题、体裁、写作的对象宣示于众,使读者未见先知;又约束、限定和统摄全文的内容,要求文章准确体现标题所代表的精神主旨、思想内涵,这就是文要切题。

(一)题目的命题要求

拟题的依据是申论试题及其作答要求。申论试题及其作答要求对标题的限定(或不限定),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给定标题,即命题作文,又分为两种情况:

1.给出完整标题

这称为全命题作文,只需将给定的标题作为标题。在没有明确说明是否需要、是否可以加副标题的情况下,应默认为无须自拟副标题,作答者不可在给定标题之外另拟标题、包括额外增加副标题,如这样做将视为违反题意,阅卷者将予扣分。

2.给出一半标题

这称为半命题作文,一般是给出副标题,要求作答者自拟主标题。

二是不给定标题,即自由命题作文,也分为两种情况:

1.不给出拟题条件

通常试题中会明确要求标题自拟、主题自定、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等,这就完全需要作答者自拟标题。如果试题说明要求的语句中没有限定标题的字样,应默认为撰写本文需要自拟标题。在没有限定拟题条件的情况下,拟题可以自由。

2.给出拟题条件。

通常给出文章主题、立意方向或精神主旨、思想内涵、解决思路等主题、立意方面的提示。

(二)拟题的原则

1.贴切

提倡标题即论点,标题必须是对文章主要论点的准确概括。申论作答中所拟的议论文标题要准确概括出主题,并要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写作特色,切合文章内容,如阐述的是何种问题、使用的是何种文体。切题是双向的,题要合文,文要切题,标题是文章观点、内容的准确概括,正文是对题目表明观点的发挥和具体阐释,文章内容必须体现标题所概括的主旨。为此,拟题之前一定要对全文思想内容做好通盘考虑,审题精详、深思熟虑,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酝酿成熟了,才可落笔拟出恰当的标题,所用的语言一定要准确体现写作意图,实现拟题的目的。

2.简明

提倡单层标题,即只有一个标题,这样才能体现立意的专一,才能避免辞不达意,把立论的思路引向歧途。单层的标题也越简单越好,越简单的标题越具有概括性,主旨越是明确,作答的方向越专一,发挥的空间也越大。如果考生要用主副标题,那么主标题更好是名言警句,而且是简短的、精辟的;副标题要概括文章的主旨。

争做学习型党员

目前,创学习型支部、做学习型党员活动正在各地蓬勃兴起,让人倍感振奋。大兴学之风,于公,于己,于工作实绩,于个人素质,都是大有裨益的,全体党员应扎扎实实地学,方方面面地学。学习来不得半点花架子,不是图形式求表面装样子,而是求实效讲成果见提高,无论你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都要以争当学习型支部、学习型党员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仅学习日要学,其余时间也要学,要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为,要牢固树立这样一个概念:天天都是学习日。要使学习真正收到效果,我们应该将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加强学习,是党组织实施人才战略工程最直接、最有效、最关键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要以对党、对国家、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来重视和加强学习,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着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党员知识的储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仅靠八小时之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靠八小时以外的勤奋学习。应切实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始终把学习当作一项终身事业来对待,活到老,学到老,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要,适应贯彻科技兴国基本方略的需要,努力提高党员素养和知识水平,确保在工作中立场坚定,是非分明,在科技发展的大潮中不掉队,不落伍,不当新科盲。

其次,创新学习方法和手段,不断拓宽学习渠道和知识面。作为党员,要确保自己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就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自觉拓宽和深化知识层次,尽量多地吸取知识营养,不管是业务、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哲学、法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都要广泛涉猎,不求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至少要了解一些。要通过自主学、交流学、借鉴学,养成善于思考分析和总结提高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再次,运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我想应该采取领导分工领学、细化问题促学、体会交流、参观辅导相配合等方法,浓厚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果。要在科学安排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上下功夫。除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外,还要着眼形势任务的需要,结合班子建设实际,科学安排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紧迫感。

最后,认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衡量学习成效的标准就是看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要把学习与实际工作思路结合起来,制定出抓好工作落实的具体措施。确立起各行各业高标准发展、全面发展、稳定发展的标准和目标;与转变作风抓基层结合起来,与完成任务结合起来,与考察、提拔、使用干部挂钩;可以定期进行考试考核,并加以评先,推广优秀典型;各级党组织、各系统、各机关、各企业可以加强交流,可以相互竞争,并将结果作为年终考核依据之一。

在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我们如果不学习、不加强知识更新,就会跟不上时代步伐。我们不仅要从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学习,而且应着眼于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承光大祖先所留下的宝贵传统来学习,这样我们将不愧于先人,也无愧于子孙后代!

其他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上一篇: 2010年公选考试申论热点范文30篇(一)

下一篇: 2010年公选考试公共科目基础理论要览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