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 公选遴选 > 考试题库 >

2020河南公选遴选考试-格正教育

公共基础知识——公共行政

来源:0作者:"" 发布时间:2010-07-19

1.公共行政的特征

(1)公共行政的基础是公共行政权力。

(2)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公共行政组织。

(3)公共行政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4)公共行政的方式是依法行政。

(5)公共行政的实质是公共行政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2.政府职能的依据和属性

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

(1)政府职能的依据

与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直接相关的公共产品的存在是政府职能的基本依据。

(2)政府职能的属性

①阶级性与社会性;②性与服务性;③执行性和创造性;④稳定性和变异性;⑤整体性和可分性。

3.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

政府职能可分为基本职能和运行职能两大部分。

(1)从基本职能来看,主要包括:

①政治职能;②经济职能;③文化职能;④社会职能。

(2)从运行职能来看,主要有:

①计划职能;②组织职能;③协调职能;④控制职能;⑤监督职能。

4.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转型期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任务。一般而言,政府的职能定位可以概括为:弥补市场不足,促进社会公平。

5.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政府的社会管理要实现三大转变:

在管理范围上,改变原来由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做法,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在管理模式上,从大政府、小社会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在管理方法上,从传统的以行政方法为主转变为间接的以法律方法为主。

6.中央政府职能

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全国各级行政机关。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行使18项职权,可归结为六个方面:

(1)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2)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议案。

(3)规定各部和各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责,统一领导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工作,领导全国性的行政事务。

(4)统一领导全国各级地方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职权的划分。

(5)负责执行国民经济计划与国家预算,管理科学、教育、经济、文化、卫生等工作。

(6)任免行政人员权。

7.地方政府职能

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主要职权:

(1)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行政机关的决议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

(2)领导和监督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3)执行经济计划和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经济文化建设、民政和公安等工作。

(4)依法任免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5)保护公共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6)监督所属各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7)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8.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一般是指一系列中止和平进程或瓦解社会正常关系、秩序的事件。

公共危机一般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1)威胁公共利益或者造成严重后果;(2)作出反应的时间有限;(3)事出突然,具有意外性。

公共危机的特点:公共性、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

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是:(1)时间性原则;(2)效率性原则;(3)协同性原则;(4)科学性原则。

9.行政组织的特性

行政组织是国家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具有一定阶级利益、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政治特性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性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服务性;2)法制性;(3)性;(4)系统性;(5)动态性。

10.行政组织设置基本原则

(1)精干效能的原则;(2)依法设置原则;(3)按需设置原则;(4)职、责、权统一原则;(5)适应发展的原则;(6)为民便民的原则。

11.行政组织的幅度与层级的关系

在行政组织中,幅度构成组织结构体系的横向结构,层级构成组织结构体系的纵向结构,两者相结合,组成行政组织的整体结构。

一般而言,行政组织幅度和层次成反比例关系,即幅度越宽,则层次越少,反之亦然。我们在设置行政组织以及进行日常管理时,必须处理好幅度和层级的关系,以使组织结构适应组织业务的需要,发挥更大的功效。

12.中央政府组织机构

(1)国务院领导机构

国务院领导机构是国务院组织系统的核心部分。国务院领导机构由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在领导体制上,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会议由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构成。

(2)国务院工作部门

国务院工作部门构成了中央政府机构的主体。

从职能、主管业务范围以及法律地位来划分,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①国务院业务机构。主管国防、外交、科技、经济、文教等各个领域的行政事务,制定行政措施和发布行政命令,直接领导下属各级机构的行政活动。

②国务院办事机构。包括: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

③国务院直属机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等。

④由各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家局不是归口部委内的职能司局,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单独对外行文。

⑤国务院非常设机构。这种机构是为了处理各种临时性事务或非常事件而临时设立的。

13.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机构

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主要有:

(1)综合协调部门,包括办公厅、计划经济委员会、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财政厅、劳动人事厅等。

(2)政法和社会保障部门,主要有公安厅(局)、司法厅(局)、国家安全厅(局)、民政厅(局)、外事办公室(或外事侨务办公室)、人民武装部等。

(3)社会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主要有教育委员会、卫生厅(局)、计划生育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等。

(4)专业管理部门,主要包括:工业交通管理机构、农业管理机构、城乡建设管理机构、商贸管理机构。

(5)监督检查部门,主要有审计局、监察厅(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局等。基层政权机构设置主要有:

在地方各级政府中,市辖区是城市的基层人民政府;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政府派出的街道办事处,也是城市基层政权机构的组成部分;在农村,基层人民政府是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县、自治区政府的派设机关区公所,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作为群众自治组织,在城市有居民委员会,在农村有村民委员会。

14.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NGO)的主要特点是:

(1)正规性;(2)民间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6)公益性。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

(1)分担政府责任,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2)对社会资源进行公正、合理和高效率的配置。(3)促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4)净化社会风气。

15.编制管理

编制管理的作用:(1)保证作用;(2)促进作用;(3)制衡作用。编制管理的原则主要有:

(1)精简原则;(2)统一原则;(3)依法管理原则;(4)效率原则。编制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2)经济方法;(3)法律方法。编制管理的形式:

(1)对地方党政群众机关的行政编制,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形式。

(2)对公安、司法行政、检察院、法院、国家安全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行政编制,实行编制单列、条块结合的管理形式。

(3)对双重领导以上级业务部门领导为主的行政编制,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形式。

16.人事行政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人事行政的实际情况,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三项内容:

(1)对行政人员的进入、使用、退出进行管理的制度与活动。这方面的管理制度与活动主要有考试、任用、培训、调配、流动、退休、退职等等。

(2)对行政人员进行激励、监督的制度与措施。这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活动主要有考核、奖励、惩戒、晋升、工资、等。

(3)为人事行政的开展提供前提条件和基础服务的制度与活动。这方面的管理制度与活动主要有人事分类、人事统计、人才预测、人事档案等。

17.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具有如下特征:

(1)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性资源;

(2)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能动性资源;

(3)人力资源是具有时效性的资源,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使用都具有时间方面的制约性。

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主要体现为:

(1)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促进一国经济迅速增长。

(2)人力资源开发是技术进步的保证。

(3)人力资源开发是产业结构变化的深层基础。

(4)人力资源开发是社会进步、国民提高的前提条件。

18.公务员人才资源开发的原则

(1)内部开发原则;(2)在职开发原则;(3)竞争开发原则;(4)持续开发原则。

19.同传统的人事制度相比较,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1)体现了分类管理原则。

(2)具有合理的竞争择优机制。(3)具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4)具有勤政廉政的约束机制。(5)具有健全的法规体系。

20.与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相比较,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3)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4)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5)我国公务员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

21.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

(1)职位分类制度

人事分类是人事管理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有:职位设置、职位说明书、公务员职务和级别。

(2)新陈代谢制度

我国公务员新陈代谢主要包括录用、调任、辞职、辞退、退休等内容。

(3)激励约束制度

我国公务员激励约束制度包括考核、奖励、处分、职务升降、回避等内容。

(4)职业发展和保障制度

我国公务员职业发展和保障制度包括培训、挂职锻炼、工资、保险、等内容。

22.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

(1)职位设置

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本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

(2)职位说明书

职位说明书是综合说明某一职位的工作性质、任务、职责以及任职资格条件等内容的规范性文件。职位说明书是在职位调查、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制定的,内容包括:职位名称、所在单位、工作项目、工作描述、所需知识结构和工作标准。

(3)公务员职务和级别

我国国家公务员的领导职务从副科长到国家级正职共有10个等级。非领导职务是实职,不是虚职,但不具有行政领导职责。非领导职务序列包括: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助理调研员(相当于副处级)、调研员(相当于正处级)、助理巡视员(相当于副局级)、巡视员(相当于正局级)。我国国家公务员的级别共分为15级,分别与公务员的12个等次相对应。

23.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

(1)公务员录用的原则:公开原则、平等原则、竞争原则、择优录取原则。

(2)报考国家公务员的资格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满十八周岁;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良好的品行;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24.我国公务员辞职制度

(1)辞职的程序:

①由本人向所在单位提出辞职申请;

②所在单位提出意见,报任免机关,任免机关人事部门审核;③任免机关审批,并将审批结果通知呈报单位及申请辞职者本人。

(2)国家公务员若有下列情况不得辞职:

①在涉及安全、重要机密等特殊职位上任职以及调离上述职位不满解密期的;②正在接受审查的;

③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未满5年的。

25.我国公务员辞退制度

(1)辞退的条件:

①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②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工作安排的;

③因单位变化需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安排的;

④旷工或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

⑤不履行、不遵守公务员义务、纪律,教育无效又不宜于开除的。

(2)辞退的程序:

①所在单位经领导集体研究提出建议,填写《辞退国家公务员审批表》,报请任免机关审批;

②任免机关审批后,将辞退决定通知呈报单位和被辞退公务员本人,同时抄送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备案。

(3)以下情况不得辞退:

①因公致残并被确认为丧失工作能力的;

②患严重疾病或负伤正在治疗的;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期及哺乳期内的;

③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

1.. 26.我国公务员退休制度

(1)强制性退休方式的条件:①男,年满60周岁;②女,年满55周岁;③丧失工作能力的。

(2)自愿提前退休方式的条件:

①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

②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

③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的。

27.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

(1)考核的目的:为正确评价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为公务员的奖惩、培训、辞退、职务调整、级别调整、工资调整提供依据。

(2)考核的原则:客观、公正的原则。

(3)考核的内容:德、能、勤、绩、廉的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4)考核的标准:以其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划分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

(5)考核的方法:一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二是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6)考核结果的使用: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等次的,有晋职晋级和晋升工资的资格,并发给一定数额的奖金;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予以降职或辞退。

28.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

(1)奖励的原则: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公平合理,奖不虚设的原则;奖励及时、注重实效的原则。

(2)奖励的种类: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29.我国公务员处分制度

(1)处分的原则:对违反国家公务员必须遵守的14项法定纪律的公务员,按照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惩戒的种类与条件相适应的原则和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惩处的原则,进行惩戒。(2)处分的条件:一是要有违纪行为;二是违纪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是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应承担违纪责任,给予行政处分。

(3)处分的种类: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六种行政处分。

(4)处分的程序:立案、调查、公布调查结果、提出处理意见、审核、审批机关批准。

(5)处分的机关:由任免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决定。

(6)处分的解除:除开除以外的行政处分包括受警告处分半年,受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一年,受撤职处分两年,由原处理机关调查确认已改正错误的前提下可解除处分。

1..456789101112 30.我国公务员晋职制度

(1)晋职的原则:

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②在国家规定的职务名称序列和职务限额内进行的原则;

③逐级晋升与因工作需要和工作突出的越一级晋升领导职务相结合的原则。

(2)晋职的资格条件:

①晋升职务要求的学历、资历;

②晋升前年度考核结果的等次;

③要求身体健康,符合任职回避的规定。

(3)晋升的程序:产生预选对象,进行资格审查,进行晋升考核,由任免机关领导集体讨论决定人选。

31.我国公务员降职制度

与升职相对应,降职意味着职责范围的缩小和待遇的降低。

(1)降职的条件:

①年度考核被确认为不称职的;

②不胜任现职又不宜转任同级其他职务的国家公务员。

(2)降职的程序:

①公务员的所在单位确定拟降人员,听取拟降人员意见;

②任免机关领导集体审批降职公务员所在单位提出的意见,作出降职决定后办理任免手续;

③对降职决定不服的公务员,可提出申诉。

32.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

回避是指为使国家公务员不因亲属关系对职务产生不良影响,而对公务员任职、执行公务、任职地区等方面作出的限制。回避的类型:

(1)任职回避,是指国家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行政首长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监察、审计、人事、财务工作。

(2)公务回避,是指国家公务员执行公务时,涉及本人或者涉及本人有前述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的,必须回避。

(3)地区回避,是指担任县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一般不得在原籍任职,但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国家公务员除外。

33.我国公务员职业发展和保障制度

(1)培训制度

①培训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职位的要求。

②培训的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

③培训的类型: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业培训;更新知识培训。

④培训的机构:国家行政学院;地方行政学院;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部门认定的其他培训机构。

(2)挂职锻炼制度

挂职锻炼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有计划地选派在职国家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到基层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担任一定职务,进行锻炼。

(3)工资制度

①职级工资制: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四部分构成。

②定期增资制:按有关规定,通过晋升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增加工龄工资,来提高工资标准的途径,使公务员工资水平逐步提高,从而保证职级工资制度正常运转。(4)保险与

国家公务员享受国家规定的保险、待遇,包括我国正在建立的公务员各类保险制度,还包括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休假和其他休假制度等。

34.公务员队伍建设

(1)宣传、推广四种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种理念的推广和被接受,常常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进行公务员队伍建设,首先应从与新的时代要求相吻合的四种理念入手:①为民服务的理念;②公平竞争的理念;③行政成本的理念;④勇于创新的理念。(2)培养三个层次的能力

公务员能力是他们胜任管理与服务职位的必备条件和素质。因为专业岗位不同和职位不同,因此对公务员的能力要求也会有相应的差别。总的来看,公务员的能力建设可以依序划分为基本能力、中级能力和高级能力三个层次。

(3)加强制度建设,做好公务员监控工作

在新时期的公务员队伍建设工作中,我们仍然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做好对公务员的监控工作。具体来说,需要加强以下制度建设:

①竞争上岗和交流制度;②群众监督制度;③公务员的惩戒制度;④离任审计制度。

35.公共财政的特征及功能

公共财政作为政府的配置资源行为,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法制性三个最基本特征。公共财政的功能:

(1)配置公共资源功能;(2)调节收入分配功能;

(3)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功能;(4)协调公平与效率功能。

(2)外部行政监督

①政党监督。具体包括:中国共产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各民主党派对行政机关的监督。②权力机关的监督。具体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常务委员会对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52.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1)我国行政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①行政监督体制整体功能不强。②行政监督渠道不畅通。

③行政监督的标准不够明确。④行政监督机关的地位比较低。

(2)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主要途径①建立监督形式的整体协调机制。

②加深行政监督机构内部功能专业化。③加强行政机关自身的工作监督。④健全行政监督的法律规范体系。

53.行政改革的模式

(1)外延型行政改革与内涵型行政改革(2)单一型行政改革与复合型行政改革(3)一次型行政改革与渐进型行政改革

54.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1)我国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有利于促进政企分开,增强企业活力。

(2)我国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理顺党政关系,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理顺政府与人大的关系,有利于密切政府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

(3)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行政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有利于合理确定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规范化运行。同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还有利于我国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

55.我国行政改革的原则

(1)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

(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同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56.大部门体制改革

2008年的大部门体制机构改革,以大部门体制为重点,致力于整合和优化政府职能,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提供政治支持。所谓大部门体制,就是指把业务相似、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集中由一个大部门统一行使。一方面可以精简政府机构,减少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和权限冲突,简化公务手续;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横向协调困难,裁撤议事协调机构,有利于建立统一、精简、高效的符合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要求的现代化政府体制。57.我国行政改革的基本经验

(1)国外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公共行政的民主化;②公共部门的民营化;③公共管理的企业化;④公共服务的市场化;⑤公共运营的信息化。

(2)西方国家行政改革中的若干问题①政府中介性与企业私有性的矛盾;②政府公益性与企业盈利性的矛盾;③政府的公共性和企业封闭性的矛盾;

④政府绩效模糊性与企业绩效清晰性的矛盾。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格正教育

gezheng_title公共基础知识——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公共政策是指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为实施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利用公共资源,以协调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的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定和指导准则。

公共政策是国家行政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有效履行各种职能的基本依据和手段。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在:

(1)价值取向性;(2)合法性;(3)性与强制性;(4)周期性。

2.公共政策的功能

(1)导向功能;(2)协调功能;(3)控制功能;(4)分配功能。

3.公共政策的分类

(1)从横向上划分,公共政策可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文教政策、科技政策。

(2)在纵向上划分,公共政策可分为:总政策(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4.政策制定的主体

政策制定的主体是指享有制定政策的法定权力,同时对政策后果直接承担责任的公共权力机关和享有职位权力的个人,包括行政、司法、立法机关以及在这些机关中担任特定职务的个人。

政策制定的主体主要包括:(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

5.政策制定的原则

政策制定就是公共政策的法权主体针对有关政策问题,依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拟定、评价和最终选择有关政策方案的过程。

公共政策制定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1)系统原则;(2)协调原则;(3)现实可行原则;(4)合法原则;(5)民主参与原则。

6.政策制定的程序

(1)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2)集思广益,拟订可行方案。(3)评估选优,择定决策方案。(4)局部试点,修正完善决策。

7.政策分析方法

(1)定性研究方法

①前景描述法

前景描述法也称脚本写作法,用于对未来形势的预测。

②德尔菲法

20世纪5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联合开发了一种利用专家意见预测未来趋势的方法,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德尔菲地名为其命名。

③价值分析法

价值分析法是指依据基本的标准分析判断政策在现实中所具有的价值。价值分析涉及到价值的涵义、价值观的形成等理念性问题,还涉及到价值的理解、价值的确认和表达等问题。

④可行性分析法

可行性分析法通常指政策制定者通过各种方法论证既定行为。它至少应包括政治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四个方面。

(2)定量分析法

①收益成本分析。就是对实施一项公共政策所需投入的全部成本和因实施该政策而获得的全部收益分别进行计算,然后,将二者进行对比,进而计算该政策的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即收益大于成本,说明该政策可行,反之则不可行;或者收益和成本之比大于1,说明该政策的实施是值得的,反之,则是得不偿失的。

②成本效果分析。是在收益无法货币化的情况下,对达到既定政策目标的各个政策方案的成本分别进行计算,成本越低的方案就越好。

(3)系统分析法

始终着重于整体与局部之间、整体与外部之间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从各种客观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作用关系,综合精确地考察政策现象,以提出最优化处理政策问题的结论。

8.德尔菲法与专家座谈法

德尔菲法是对传统专家座谈会的改进。专家座谈会有很多缺点:(1)参加座谈会的专家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充分;

(2)个别的意见往往对其他专家产生影响,导致不同意见难以表达;(3)由于大家面对面,口头表达能力差的专家不愿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

德尔菲法采用的是通过专家匿名通信的方式向专家征求意见,因而避免了上述不足。德尔菲法的具体做法是:

(1)组织者为了解某种趋势或信息将问题通过信函向若干个专家提出,各专家根据自己的判断回答问题并反馈给组织者。

(2)组织者对所有专家的回答进行综合,把比较集中的意见写下来,通过信函告诉各位专家,并请专家重新考虑以前的答案并把新答案反馈给组织者。

(3)像第(2)步那样对新答案进行综合,并把结果告知专家们。如此经过三至四轮的调查后,专家的意见趋于集中,于是把最后一轮得到的结果作为专家小组的意见。

9.政策执行的程序

(1)政策宣传;(2)政策分解;(3)组织落实;(4)政策实验;(5)全面实施;(6)协调与监控。

10.政策执行的原则

(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2)执行的有序性;(3)执行的时限性;(4)执行的协调性。

11.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

(1)政策本身;(2)政策执行主体;(3)政策执行体制;(4)政策对象;(5)政策执行环境。

12.政策评价的作用

(1)政策评价是决定政策变迁的依据;(2)政策评价是制定新政策的前提;

(3)政策评价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4)政策评价有利于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13.政策评价的组织形式

(1)从政策评价的活动方式来看,可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2)从政策评价的人员构成及其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又可以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14.政策评价的标准

政策评价标准是衡量政策质量高低的尺度,我国学术界一般把政策评价标准具体化为四个方面:

(1)政策投入;(2)政策效益;(3)政策效率;(4)政策回应程度。

15.政策评价的方法

(1)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一种将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判定政策价值、提出政策建议的一种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法是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前后对比法和有无对比法。

(2)成本收益分析法

运用此法进行政策评价时,通常遵循的原则是:效益相等时,成本越小越好;成本相等时,效率越大越好;效益与成本的比率越大越好。

(3)统计抽样分析法

统计抽样分析法是根据抽样调查的资料进行统计推断的一种科学方法。

(4)模糊综合评价

通过确立相关因素,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抽样评定和加权评定,得出综合评价的结果。

16.政策调整

(1)政策调整的内容

①对政策目标的调整;②对政策方案的调整;③对政策的执行措施的调整;④对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对象的调整。

(2)政策调整的方式

政策调整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增加、删减和更新。

(3)政策调整的方法

①局部调整法;②全面调整法;③跟踪调整法;④分层调整法。

17.政策终止

从公共政策过程来分析,政策终止发生于政策评估之后。

政策终止的方式:(1)废止;(2)替代;(3)合并;(4)分解;(5)缩减。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格正教育

其他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上一篇: 公共基础知识——微观经济

下一篇: 公共基础知识——领导学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