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 公选遴选 > 考试题库 >

2020河南公选遴选考试-格正教育

公共基础知识——国际经济

来源:0作者:"" 发布时间:2010-07-27

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建立经济特区;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建立全面对外开放经济体制。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2)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海开放,实现对内外开放相互促进。

(3)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4)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2.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对策

第一,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第二,规范市场规则,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去;

第三,发展周边关系,珍惜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亚太环境;

第四,既要反对霸权,又要积极主动加强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第五,借鉴别国经验,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区域经济合作

(1)含义:区域性经济合作是指某一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进行产品交换而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实行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性经济团体。

(2)区域经济合作有五种形式:优惠的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

(3)发展阶段:

①20世纪70年代初的迅速发展时期;

②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的缓慢发展时期;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重新迅猛发展时期。

4.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区域内部贸易增长;促进区域内部的分工合作;增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实力。

(2)消极影响:区域经济合作不可避免地对区域外的国家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合作具有排他性,在区域内贸易增加的同时区域外贸有可能减少,这种贸易转移效应必然影响到区域外国家的贸易利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较难进入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区域,与享受优惠条件的成员国竞争。此外,由于国际资本急于进入发达国家经济合作组织区域,享受其优惠待遇,也使发展中国家急需的外资更加难以引进。

5.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

(1)以全球战略为导向。(2)以分权和集权相结合为模式。(3)以综合性优势为基础。(4)以控制为保障。(5)以雄厚经济实力为条件。

6.我国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

(1)战略资源。战略资源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稀缺资源,包括前沿技术、高级人才、可耕地、水资源、能源以及生态环境等。这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问题。

(2)关键产业。关键产业是具有强大创新力、竞争力、拉动力的战略性产业,是一国国力的具体体现。我国国有经济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对外开放新阶段,加快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改革的步伐,增强它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长远发展,也是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3)金融风险。金融的全球化,使国际资本流动加速,金融危机频繁爆发,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隐患。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利用外资多、国内金融机构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力,导致不良贷款比例过高,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加大。

(4)弱势群体。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出现了各种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尚未温饱。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他们得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大不稳定因素。(5)经济犯罪。例如:侵吞国有资产、偷税漏税、走私贩私、行贿受贿、金融诈骗达到严重程度,会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7.国际贸易方式

(1)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

①包销。②商业代理。③寄售。④拍卖。

(2)现代的国际贸易方式:

①展卖。②商品交易所的期货交易。③补偿贸易。④加工贸易。

(3)信息时代的国际贸易方式:

EDI是计算机及通信网络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从而产生了国际贸易无纸化趋势。近年来,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进行的商务活动在全球范围逐渐兴起,在发达国家,电子商务发展尤其迅猛。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8.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

第一,最惠国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是指:给惠国给予受惠国或者与该受惠国有确定关系的人或物的优惠,不低于该给惠国给予第三国或者与该第三国有同样关系的人或物的优惠,这是一国据以对另一国承诺在约定关系范围内给予最惠国待遇的一种条约规定。分为:①无条件与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②无限制与有限制的最惠国待遇。③互惠与非互惠的最惠国待遇。第二,国民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补充,指缔约方的货物、服务或知识产权进入另一方领土后,也应享受与该国货物、服务或知识产权相同的平等待遇。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是非歧视贸易原则的两种表现形式。非歧视贸易原则是世界

贸易组织各种权力协议中所体现的基本原则。

第三,市场准入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一系列协定和协议,都要求缔约方逐步实行贸易自由化,不断扩大市场准人水平,促进市场的合理竞争和适度保护。

第四,公平竞争与贸易原则。各缔约方发展对外贸易,不应采取不公正的贸易手段,尤其是不能以倾销和补贴的方式销售本国的商品。如果确有倾销或补贴事实存在,并造成进口国实质性的损害或损害威胁,进口国可以按照一定程序,征收不超过倾销差额或补贴数额的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

第五,透明度原则。缔约各方必须实行透明度原则,及时公布有效实施的现行贸易政策法规,包括海关法规,进出口管理的有关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有关商品进出口的国内税、法规和规章,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的有关法规和规章,以及其他有关影响贸易行为的国内立法或行政规章。第六,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原则。世界贸易组织75%以上的成员是发展中和转型中国家。根据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需要,世界贸易组织沿袭和完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有关优惠待遇的相关协议和条款,包括较低水平的义务,更灵活的实施时间表,发达国家尽更大努力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其货物和服务市场,技术援助和培训人力资本。最不发达国家可以享受成员国的一切权利,几乎不必承担任何义务。9.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

①国际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为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我国可以获得大多数缔约国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保持多元而稳定的出口市场;可通过政策的透明度、连续性和稳定性,吸引更多的外资,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奠定更好的基础。有利于我国的一些优势产业的加速发展:可以利用国民待遇,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多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带动货物和服务出口。有利于香港、澳门的稳定和台湾的和平统一:可以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的权益,我国遵守国际经济规则的实际行动,也有助于清除中国威胁论。②国内方面。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和协定,是市场经济普遍遵守竞争规则。引入这些国际竞争规则,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知识产权的进一步保护:可以促进企业改革,转换机制,加强管理,以质取胜。有利于人民消费需要的进一步满足:进一步吸引外商投资,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有利于我国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国有企业改组,坚持政企分开,使我国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更上一个新台阶。有利于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由于世界贸易协议和协定中的大多数条款,都是规范政府经济行为的,将促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执政方式的深化改革。世界贸易组织管理的贸易活动,严格按照有关法规、规章办事,也有助于增强我国国民的法制意识。

(2)挑战:

我国在享受世界贸易组织赋予权利的同时,必须认真履行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义务,实现有关的承诺,付出必要的代价,这就对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法律法规、政府驾驭能力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出全面挑战。

首先,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以后,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国际游资的冲击,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和有关国际金融机构的干预,都有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全球性破坏力,已经在全球得以显现,保护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受冲击,是我国政府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其次,关税减让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首要承诺,这使我国长期受到高关税保护的汽车、仪器仪表、农产品等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关税收入也将相应下降。对我国的农业的影响将会在长期逐步显现出来。

再次,外资的进入势必加剧国内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金融业、加工业、制造业、农业、电信业等等,有可能导致一批企业破产,加大失业和就业的压力。

10.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个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一种统计表。它实际上是国际收支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就是根据经济分析的需要,将国际收支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和特定账户分类编制出来的一种统计报表,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和总体状况。第一,经常账户:经常账户记录实际资源的流动,包括货物和服务、收益、经常转移等三项。第二,资本和金融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记录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

第三,国际收支平衡表还设置了净误差和遗漏一项。净误差和遗漏是基于会计上的需要,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借贷双方出现不平衡时,设置的用以抵销统计偏差的项目。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主要不同是将储备资产单独列项,因此该表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净误差和遗漏等四大项。

11.国际收支失衡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五种原因:①临时性不平衡;②结构性不平衡;③货币性不平衡;④周期性不平衡;⑤收入性不平衡。

(1)国际收支逆差的不利影响

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一般会引起本币汇率下浮,如果逆差严重,则会使本币汇率急剧跌落。持续的、大规模的国际收支逆差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利于对外经济交往。存在国际收支持续逆差的国家会增加对外汇的需求,而外汇的供给不足,从而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贬值,本币的国际地位降低,可能导致短期资本外逃,从而对本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如果一国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不仅会严重消耗一国的储备资产,影响其金融实力,而且还会使该国的偿债能力降低,如果陷入债务困境不能自拔,这又会进一步影响本国的经济和金融实力,并失去在国际间的信誉。如20世纪80年初期爆发的国际债务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债务国出现长期国际收支逆差,不具备足够的偿债能力所致。

(2)国际收支顺差的不利影响

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固然可以增大其外汇储备,加强其对外支付能力,但也会产生如下的不利影响:对本国货币需求量增加,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价就会上涨,不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对本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不良影响。另外,持续性顺差会导致一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12.汇率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1)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又叫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100、1000、10000)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本国货币。就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所应付多少本币,所以就叫应付标价法。

(2)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又成应收标价法。它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汇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欧元、英镑、澳元等均为间接标价法。在间接标价法中,本国货币的数额保持不变,外国货币的数额随着本国货币币值的变化而变化。(3)美元标价法:又称纽约标价法,是指在纽约国际金融市场上,除对英镑用直接标价法外,对其他外国货币用间接标价法的标价方法。美元标价法由美国在1978年9月1日制定并执行,目前是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行的标价法。

13.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1)一国国内经济情况。这是影响汇率波动的最基本的因素。根据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国民总产值的增长会引起国民收入和支出的增长。收入增加会导致进口产品的需求扩张,继而扩大对外汇的需求,推动本币贬值。而支出的增长意味着社会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刺激出口增加外汇供给。所以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会引起本币升值。由此看来,经济增长对汇率的影响是复杂的。但如果考虑到货币保值的作用,汇兑心理学有另一种解释。即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外汇供需双方对货币所作的主观评价,这种主观评价的对比就是汇率。而一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则主观评价相对就高,该国货币坚挺。(2)国际收支。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为顺差,则别国对它的货币需求增加,顺差国货币汇率上涨,外汇汇率下跌;反之,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表明它对别国货币需求增加,则本国货币汇率下跌,外汇汇率上涨。因而,一国的国际收支集中地反映了外汇的供求状况,而外汇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汇率的变动。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汇率的影响是通过国际收支间接发生作用的。一国的通货膨胀必将使该国货币币值下浮,从而引起物价上涨,直接削弱其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而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加剧国际收支的亏损性失衡。

(4)利率。如果一国利率提高,会引起国际短期资本流向该国,而这些国际短期资本在流入该国前,必须先兑换成该国货币,就会引起外汇市场上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增加,该国货币汇率就会趋于上涨;而这些国际短期资本在流出该国前,必须先兑换成外国货币,就会引起外汇市场上对该国货币的供给增加,该国货币汇率就会趋于下跌。因此,利率的提高或降低,会促使资本流入或流出,从而影响汇率的变动。

(5)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在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汇兑心理学认为外汇汇率是外汇供求双方对货币主观心理评价的集中体现。评价高,信心强,则货币升值。这一理论在解释无数短线或极短线的汇率波动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4.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

积极作用:

(1)有利于调节各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汇率自动调节;国际储备动用;金融市场上借贷筹措资金,维护一国国际收支。

(2)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国际资本的流动,推动各国经济的发展;畅通国际融资渠道,能使一些国家顺利地获得经济发展所需资金。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兴起就依赖欧洲货币市场;亚洲货币市场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有利于推动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大规模的国际资金的运用、调拨,合理高效地进行配置调节。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4)促进了金融业务国际化的发展。银行业务国际化。跨国银行,各国银行通过市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国际间建立了良好信用关系。

消极作用:国际金融市场在发挥诸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例如,国际金融市场为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给国际间的投机活动提供了场所。巨额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增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甚至会引发国际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另外,国际金融市场促进了经济国际化、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但也为国际间通货膨胀的传递打开了方便之门,使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得以蔓延与发展。

15.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

(1)金融自由化:是指金融市场自由化,放松或取消外汇管制,资本的输入和输出趋向自由;利率自由化,即放松或取消银行存款与贷款的限制;金融业务自由化,即放松或取消银行业务与证券公司业务的交叉限制。放松或取消外汇管制,是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

(2)金融全球化: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国际并购、金融业务覆盖范围和金融交易平台的国际延伸、离岸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金融业务的国际性来体现的。

(3)金融证券化:这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发展的一个重大特征和必然趋势。金融证券化包括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融资证券化是指,资金需求者采取发行证券的方式而不是采取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筹措资金;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通过金融技术转换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的证券的行为。融资证券化意味着银行在存贷方面的优势逐渐丧失,同时也意味着银行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比重及非金融企业负债占企业总资产比重不断下降。

(4)金融创新化: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制度的创新。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产品的创新,即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一般来说,金融创新主要体现在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的出现,期货和期权交易的发展,以及银行国际业务中货币和利率的互换、票据发行便利和远期利率协议等新的交易技术的引入。

16.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为了在国外投资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拥有对公司的控制权和企业经营管理权而进行的在国外直接建立企业或公司的投资活动。

首先,从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是否一致看,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横向型投资:同样或相似的产品,一般运用于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

二是,垂直型投资:可以是同一行业的不同程序的产品,多见汽车、电子行业;可以是不同的行业有关联的产品,多见资源开采,加工行业。

三是,混合型投资:生产完全不同产品,目前只有少数巨型跨国公司采取这种方式。其次,从投资者是否新投资创办企业的角度,可分为:第一种,创办新企业:又称绿地投资,分两种方式,独资、合资。

另一种,控制外国企业股权:外国投资者通过一定程序、渠道,购买东道国企业的股票达到一定比例,从而获得控制的权利。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格正教育

其他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上一篇: 公共基础知识——科学技术与社会

下一篇: 公共基础知识——宏观经济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