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 公选遴选 > 考试题库 >

2020河南公选遴选考试-格正教育

选拔考试领导干部激励的原则

来源:0作者:"" 发布时间:2010-11-09

领导激励的原则

一、领导激励的内容

激励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内容来说,整体上可归入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大系统。

物质激励。所谓物质激励也就是为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以物质奖励为手段,通过包括货币在内的各种实物,使被奖励者得到一定价值量的物质利益,用以激励受奖人并教育他人的一种激励的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增加物质产品,用以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也正是物质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基础作用,对人的行为能产生导向性的引导作用,决定了物质激励的有效性。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物质激励的作用还非常明显,各级领导者必须重视运用合理正确的物质激励手段来满足被领导者的物质需要,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顺利实现组织目标。

精神激励。就是体现在精神形态上的激励。是为满足人在价值体现方面的需要,以精神奖励为主要手段,包括表扬、荣誉、期望、关怀等方式,使人在非生理需要层面上得以满足。精神激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荣誉激励、目标激励、工作激励、关怀激励等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同样重要,并与之共同构成了激励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在物质生产不发达的状态下,适当的、合理的、有效的精神激励还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起主要作用。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虽属于两种不同的激励系统,但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相互矛盾的。而是紧密联系,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了激励的完整内容。精神激励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而物质激励则必须体现一定的精神价值。不能片面的追求物质激励,认为奖金万能;也不能片面的追求精神激励,强调精神万能。在古典管理时期,人被视为经济人,而行为科学把人看成是社会人,现代管理的众多学派,认为人是复杂人。而现代人的需要正是一个多侧面的矛盾统一体,既不可能靠物质刺激、利益导向解决一切问题,也不能仅靠精神激励去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两种手段就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质和精神是激励过程两个相互配合的手段,应当发挥其综合效应,找准两者的结合点。那种把普通被领导者看成是经济人,把高级人才看成是精神人的假设是没有根据的。领导者实施的激励应当两手抓,通过多种激励手段方式的立体组合,满足组织成员的多方面需求,才能有效地发挥激励的作用,推动组织的发展。

二、领导激励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就是在强调激励的对象的整体性。个体激励一般突出的是个人责任,它一方面促使人们产生一种通过个人努力奋斗来满足个人需要的愿望和行为,增强了个人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人们过于计较个人得失,淡化集体的目标意识,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士气减弱。整体激励则不同,它一般突出的是团体功能,强调团队精神。整体激励有助于加强内部信息交流,强化人际关系的团结互助,增强内聚力。因此要注意激励的整体化和群体性,要克服过分理想化地以少数人的高层次需求为基础构建激励机制。要充分调动个体和群体,少数与多数的积极性。体现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使高者令人信服,低者自己心服。形成奋发向上、充满活力的竞争与协作结合的工作氛围。

2.公平性原则

领导者要注意在激励过程中激励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公平性。人们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不仅受他所得的绝对报酬(即自己的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自己的收入与他人收入的比较)影响。一个人工作积极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他所得到的报酬和评价是否与所做的贡献成正比,而且取决于与同行、同事相比是否感到公平合理。如果被领导者感到自己所付出的劳动与自己得到的报酬成正比,就会感到领导处事公平,心情就舒畅,工作的干劲就高;反之,如果被领导者感到自己所付出的劳动与自己得到的报酬成反比,就会感到领导处事不公平,心情就会沮丧,工作的积极性就会低落。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领导者在运用激励手段时,必须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不断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在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注意奖的公平,罚的合理,才能使大家感到心情舒畅,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3.方向性原则

领导者必须要准确的确定激励方向。所谓激励方向是指激励的针对性,即针对什么样的内容来实施激励。它对激励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行为动机起源于五种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不同的需要多数时间是同时并存的,但在不同的时期,各种需要的刺激作用是不同的,每一个时期总存在一种起更大刺激作用的优势需要。这一理论表明,激励方向选择与激励作用的发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某一层次的优势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时,激励的作用就难以继续保持,只有把激励方向转移到满足更高层次的优势需要,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激励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激励方向选择是以优势需要的发现为其前提条件的,因此,领导者在领导实践中要努力发现不同阶段的优势需要,正确区分个体优势需要与群体需要,以提高激励的效果。

在我国要求领导者在实施激励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激励下属。从宏观上说,就是领导得要引导下属加强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情操的修养。从微观上说,就是领导者对下属的政治生活方面加以具体的关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下属有一个具体的政治生活目标,把他们的政治观点、政治修养、政治生命导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方向性原则是领导者激励下属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则。考察领导激励的正确与否,首先要看其是否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检验领导激励的效果如何,也首先要看其是否提高了下属的思想政治觉悟,并见诸于实际行动。

4.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就是适当地运用激励程度。所谓激励程度是激励量的大小,即奖赏或惩罚标准的高低。激励程度是激励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激励效果有极为密切的联系。能否恰当地掌握激励程度,直接影响激励作用的发挥。过量激励和不足量激励不但起不到原真正作用,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会挫伤被领导者的工作积极性。如果设定的激励程度偏低,就会使被激励者产生不满足感,失落感,从而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如果设定的激励程度偏高,有会使被激励者产生过分满足,感到轻而易举,也会丧失上升的动力,所以要求领导者从量上把握激励要做到恰如其分,激励程度要适中,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或不到一定程度,激励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5.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在激励中,物质激励的作用是重要的,它具有实在性和强效性。物质需要是人们生存和从事其他活动的基础。这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物质利益在群众历史活动中的地位是一致的。物质激励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适当的物质激励。但是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人的需求是多元的,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如责任心、事业心、荣誉感、成就感等。因此,针对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要进行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具有教育性和长效性,根据激励的心理学原理,精神激励能导致巨大的、不消退的动机强度,能导致强烈的积极行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胜过物质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共同组成了激励的框架,缺一不可。

领导者应把关心提高被领导者的思想觉悟与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马克思说:人们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里所说的,是指广义上的利益,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因此,要调动被领导者的积极性,既要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也要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也不能放弃思想政治工作、放弃精神激励而单纯靠物质奖励的方法来调动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北大方正的王选说过:在激励方法的选择上,只物质不精神是害民政策,只精神不物质是愚民政策,不害民不愚民就要物质加精神。

物质和精神是激励前进的两只轮子,那一只轮子力度不够都会翻车,激励一定要两手抓,找准物质与精神的更佳结合点,通过报酬激励、关怀激励目标激励、表彰激励等多种方式的立体组合,满足各层次成员的归属感、荣誉感、成就感、安全感和物质于精神的双重需求。

其他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上一篇: 行政领导基础知识强化训练测试100题

下一篇: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监督概述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