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 公选遴选 > 考试题库 >

2020河南公选遴选考试-格正教育

公共基础知识——宏观经济

来源:0作者:"" 发布时间:2010-07-26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指标:①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的总和;②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③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④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净额;⑤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金-应付未付工资;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税费支付+转移支付。

(2)GDP测算的三种方法:

生产法: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收入法: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

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2.总供给与总需求

(1)含义: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提供的产品总和;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对产品的购买能力。可分为潜在的总需求,有效的总需求和实现的总需求。

(2)计算公式:

社会总供给=本期国内生产总值+本期进口-本期不可分配部分社会总供给=本期形成的社会总供给+期初供给结余总额

社会总需求=本期国内生产总值-本期储蓄+本期银行信贷收入+本期财政赤字+本期出口社会总需求=本期投资需求总量+本期消费需求总量+本期国外需求总量(3)均衡:

①数量均衡:即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总量上是相等的。

②结构均衡:即产品的供给等于产品的需求,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资本的供给等于资本的需求;劳动供给等于劳动的需求;外汇的供给等于外汇的需求。

3.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第一,研究和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调整和控制国民经济的重大结构和基本方向。

第二,公共品的提供。

第三,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第四,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

4.宏观调控方式

(1)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

(2)供给调控与需求调控。

(3)实物调控与价值调控。

5.财政预算

(1)含义:财政预算又称国家预算,是事先编制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

(2)类型:①平衡预算。②复式预算。③零基预算。④赤字预算。⑤盈余预算。

6.财政收支

(1)财政收入的内容:各项税收、专项收入、其他收入和国有企业亏损补贴(这是一项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的内容:维持国家政权建设的需要;支持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建立和维护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投资于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2)分类:从财政管理体制上,可以将国家财政分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从财政收支的用途上,可以将国家财政分为公共性财政与建设性财政;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

7.财政政策的分类

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将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将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8.我国现行税率

第一,比例税率:实行比例税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流转税一般实行比例税率。比例税率又分为统一比例税率和差别比例税率。

第二,定额税率:定额税率是税率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是按照课税对象规定征收比例,而是按照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所以又称为固定税额,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的税种。第三,累进税率:累进税率指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9.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货币在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衡量商品的价值就是评价计算商品包含多少社会劳动,而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把社会承认的劳动表现为一定数量同质的货币。价值尺度的表现价格。

(2)流通手段:也称作交易媒介。指货币在交易中充当交易的媒介。由原始的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3)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单方面运动时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如清偿债务。支付手段的产生源于商业信用。

(4)贮藏手段: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执行价值储藏功能。

(5)世界货币:当货币超出国界发挥职能时,这个货币就有了世界货币的地位。在金属货币阶段,执行世界货币的是货币金属块或条,而不是哪国铸币形式或单位。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具有货币质的规定性。存储手段和支付手段是货币的派生职能。

10.利率水平的决定因素

(1)货币供求。资金供求状况是影响利率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某一时期利率的高低。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贬值,从而影响货币购买力。

(3)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通常是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利率,它的变动会对利率体系产生决定性影响。

(4)国家经济政策。由于利率的变动对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各国政府把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5)国际市场利率水平。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利率的变动会受国际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流动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国际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1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12.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策略手段。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有主要的一般性的工具、选择性的工具和补充性工具等。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1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结合

(1)双松模式。经济产重衰退时,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2)双紧模式。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时期,配合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3)紧货币松财政的政策组合。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从而减轻扩张性财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

(4)紧财政松货币的政策组合。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赤字,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使利率下降,在紧缩预算的同时,松弛银根,刺激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14.通货膨胀含义及类型

(1)含义: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

(2)类型:

第一,爬行型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一种缓慢而持续的通货膨胀。

第二,严重通货膨胀,又称急剧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以一种较高的持续的趋势上涨。

第三,恶性通货膨胀,又称奔腾通货膨胀,价格水平失去控制,以递增的速度猛烈上涨。

15.通货膨胀的成因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会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引起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能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具体分为三种:①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②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③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3)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渡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4)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般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的相应预期。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

16.通货膨胀的治理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3)增加商品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其他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还包括限价、减税、指数化等。

17.金融市场的功能

第一,是融通资金的媒介器。通过金融市场使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在更大范围内自主地进行资金融通,把多渠道的小额货币资金聚集成大额资金来源。

第二,是资金供求的调节器。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剂货币供应量,有利于国家控制信贷规模,并有利于使用市场利率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促进利率作用的发挥。第三,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金融市场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的资金协作,有利于开展资金融通方面的竞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8.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主要金融机构有:

(1)中国人民银行。(2)政策性银行。(3)国有商业银行。(4)其他商业银行。(5)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6)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7)保险公司。(8)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19.金融市场

(1)含义:金融市场是由资金供求双方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融通资金的领域或场所。

(2)分类:

①从金融市场的场所划分,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由金融工具和供求双方所构成的借贷或交易的场所表现为有形市场,而由一切供求关系所形成的市场范畴则是抽象的无形市场。②从金融交易的直接性划分,可分为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沟通资金借贷或交易双方,完成社会供求活动,称为间接金融市场;不需要媒介机构,由借贷或交易双方直接接触完成供求活动所形成的则是直接金融市场。

③以金融工具的期限划分,可分为短期金融市场和中长期金融市场。期限在1年及1年以下的交易是在短期金融市场完成的;期限在1年以上的交易则是在中长期金融市场上交易。

④按照地域划分,可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⑤按照交割期限特点划分,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⑥按照交易对象划分,可分为票据市场,贷款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

⑦按照不同种类和内容划分,包括:资金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20.货币市场

(1)含义: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市场由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和短期证券市场四个子市场构成。(2)货币市场的特点:

第一,交易期短,最短的交易期限只有半天,最长的不超过一年;

第二,交易的目的是解决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资金源于暂时的闲置资金,一般用于弥补流动资金的不足;

第三,金融工具的流动性高,随时可以在市场上兑现而接近于货币。

21.资本市场

(1)含义: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资本市场上的交易对象是一年以上的长期证券。

(2)资本市场的特点:

第一,融资期限长。至少在1年以上,也可以长达几十年,甚至无到期日。

第二,流动性相对较差。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的资金多用于解决中长期融资需求,故流动性和变现性相对较弱。

第三,风险大而收益较高。由于融资期限较长,发生重大变故的可能性也大,市场价格容易波动,投资者需承受较大风险。同时,作为对风险的报酬,其收益也较高。

22.金融风险

(1)含义:所谓金融风险是指因经济原因或金融本身制度缺陷、运行紊乱等原因导致的金融领域一系列矛盾激化,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造成的破坏性威胁。

(2)分类:

①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或所持金融商品的发行者出现不能支付行为,或其信用度发生变化所形成的风险。

②市场风险,是指因利率、有价证券的价格、外汇市场行情和股票价格等市场交易商品的价格或行情变化所引起的金融商品或金融交易的风险。

③流动性风险,分为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资金筹措风险两种类型。

④清算风险,是指在有价证券买卖交易和外汇交易结算时,因交易对象的支付能力或业务处理等问题造成不能按合同结算所形成的风险,具体包括交易对象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业务风险等。

⑤操作风险,包括业务风险和业务系统风险两种。所谓业务风险,是指在金融交易中进行资金结算、证券交割和担保管理等业务时因工作失误或非法操作所形成的风险。

23.金融监管措施

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已经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形成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协调机制,逐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第一,要健全监管法规,将一切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第二,要严格监管制度,逐步健全监管机构依法监督、金融企业自律、金融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监控体系,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以及市场推出制度。

第三,要改进金融监管方式,强化金融监管手段,推广先进的监控和检查技术手段,重点加强对金融企业法人的监管,防范和打击金融犯罪。第四,要增强监管信息透明度,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要处理好监管和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鼓励金融企业探索金融经营的有效方式。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格正教育

其他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上一篇: 公共基础知识——国际经济

下一篇: 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