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
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师招聘 >

2020河南教师招聘考试-格正教育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常考名词解释汇总(3)

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19-09-09

121.灵感:在创生往往带有突然性,称为灵感。

122.思维:人脑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23.直觉思维: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12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125.概念同化: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

126.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属性。

127.抽象:在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128.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129.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130.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13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132.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133.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34.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135.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136.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37.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它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新奇事物的快速辨别、记忆、理解等。比如:记忆的广度,在性质上属于流体智力。

138.效度: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落嘞阡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39.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40.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141.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14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43.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44.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145.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146.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47.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148.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49.刺激的泛化: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属于刺激的泛化。

150.强化:是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

151.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152.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153.有意义学习: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154.先行组织者: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155.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15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157.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158.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159.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60.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61.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62.生成性学习:训练学生对所阅读的东两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163.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16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65.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迁移到新情境去。

166.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

167.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168.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169.模像直观: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图表、幻灯片、电影、录像、电视等),形成感知表象。

170.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171.组块:是指若干小单位联合成大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171.高原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172.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173.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174.内化:即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75.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176.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与措施。

177.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178.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179.认同:是群体中的个体从认识、情感与行为上,把社会行为内化成个体行为体系的社会心理行为,它是模仿的深化结果。

180.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教师招聘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上一篇: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常考名词解释汇总(2)

下一篇: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常考名词解释汇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