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
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师招聘 >

2020河南教师招聘考试-格正教育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常考名词解释汇总(2)

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19-09-09

61.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62.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63.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

64.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

65.总结性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66.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67.参照评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6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69.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70.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71.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德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7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73.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74.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75.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76.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7.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78.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79.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

80.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1.说服教育法:又叫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82.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

8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

84.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85.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86.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89.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90.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91.课外、校外教育: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裸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92.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面,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93.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94.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95.观察研究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96.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及其测验等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97.实验研究法: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98.行动研究法: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99.叙事研究:是以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

100.校本研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

101.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10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03.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4.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105.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106.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

107.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108.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109.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110.感觉后像: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

11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112.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113.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网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114.系列位置效应: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115.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116.舌尖现象: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不能回忆出来的现象称为“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

117.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118.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

119.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20.原型启发:是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招聘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上一篇: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常考名词解释汇总(1)

下一篇: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常考名词解释汇总(3)